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 模拟考试 实用文档 缤纷校园 英语学习
2010考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专 升 本 | 法律硕士 | MBA/MPA | 中 科 院
四六级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职称日语 | 职称英语 | 博思 | 口译笔译 | GRE GMAT | 日语 | 托福
雅思 | 专四专八 | 新概念 | 自考英语 | 零起点英韩语 | 在职申硕英语
在职攻硕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等级考试 | 水平考试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报检员 | 外销员 | 司法考试 | 导游考试 | 教师资格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管理咨询师
期货从业资格 | 社会工作者
会计职称 | 注会CPA | 经济师 | 统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评估师 | 精算师 | 高会 | ACCA | 审计师
法律顾问 | 会计证
建造师一级二级) | 造价师 | 监理师 | 安全师 | 咨询师 | 结构师 | 建筑师 | 安全评价师
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土地估价) | 设备监理师 | 岩土工程师 | 质量资格 | 房地产经纪人 | 造价员
投资项目管理 | 土地代理人 | 环保师 | 环境影响评价 | 物业管理师 |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工程师 | 招标师
执业护士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卫生资格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Exam8.com) > 考研 > 复习指导 > 专业课 > 正文

2008年《教育学》首轮复习自测模拟试题二



 答案

  1-5 CCABB

  6-10 BACDC

  11-15 ABACB

  16-20 BCADC

  21-25 BBACB

  26-30 BDCBB

  31-35 BBCAB

  36-40 ABDAC

  41-45 ABCDB

  46. 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应以社会规范的学习为核心。

  社会规范学习是区别于认知学习和技能学习的特殊学习,是以情感为核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整合。所谓认知学习,指规范意义与内容学习,获得规范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认知能力;所谓情感学习,指形成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与需要状态。所谓行为学习指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社会规范学习是在三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道德自主活动的反复实践,构建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一体化结构,形成对人对己的基本态度,从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交往性经验。因而,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形成的。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应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这也是学校有可能通过系统干预来实现对品德形成过程的有效控制的条件。

  47.整体性认知方式和系列性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无本质区别

  整体性策略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设计若干假设;而系列性策略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一步步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

  (1)与学习的关系:采取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在从事学习任务时他们的视野比较宽,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立即着手一步一步的解决。采取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上,他们通常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前进,所以,只是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如果他们要使用类比或图解的方法,也是比较谨慎的。

  (2)与教学的关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师采取某种比较极端的教学方法,那么,必然会有一些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与自己学习方式相去甚远,从而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明确这两种认知方式的差异,因材施教。

  48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这是一种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观点。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是:(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该学说也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它没能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4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其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揭示的人的发展观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历史制约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概括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根本途径。

  我国建国以来,对于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才;资本主义的教育目的是不仅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并且还要“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 。社会主义社会是要消灭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应成为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所以,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新人,绝不应是剥削者和寄生虫,人人都应以劳动为荣。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要培养劳动者,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把劳动者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社会主义理想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是“全而发展的一代生产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教育目的的另一构成部分是培养规格问题,即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按什么方向培养人,这是教育目的的又一个构成要点。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50.略

  51.简述文献检索法的主要方法

  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

  就是按时间范围,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查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查出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与顺查法相对应,就是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不太关注问题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可称为跟踪法,就是以已经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这种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缺点在于易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因此,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4、综合查找法

  就是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

  52、简答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为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于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也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此前强调儿童中心,此后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此外,教育中心从初等转向中等;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正中分裂的产物。1904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教育也进入尾声,失去感召力。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

  衰落原因:

  1. 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保持一致;

  2. 理论实践本身有矛盾:过分强调儿童、忽视社会,指导思想多元化,过分否定教育规律;

  3. 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4. 改造主义和保守主义抨击。

  53、简述中世纪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一)产生原因:

  1.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

  2.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二)特点: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1.目的: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2.体制: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3.课程: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4.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三)意义:

  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54、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作用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学习动机的作用是指在学习活动的开始、进行和完成的全过程中,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学习活动的反馈作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那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动机模式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动机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动机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体经常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

  ②使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情的多少。动机越强,努力越多,热情越高。

  ③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研究表明,动机决定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

  ④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倾向采取多种途径完成任务;研究还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是停在机械的水平上

  ⑤动机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如:如果学生的动机是取悦家长,那家长的表扬就可以强化他的积极学习的行为

  ⑥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上述各种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55.评述蔡元培对北大进行的改革及所体现的大学教育思想。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1.改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如何,都加以聘任。据此,他一方面延请了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另一方面也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

  3.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对于私生活糜烂,甚至于引诱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则予以坚决解聘。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总而言之,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大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经蔡元培提倡,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开始走上现代大学的道路。

  56、论述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它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重要影响,现代科学业已证明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

  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并不决定人的发展。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都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后天形成的。离开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成现实。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成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变化上,如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这不仅体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这种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为人接受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

  57、Ⅰ论述如何对学生的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纠正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酿成了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道路。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①养而不教,重养轻教;②宠严失度,方法不当;③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④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①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②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对他们冷淡、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缺点和错误的发展。③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3)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 ,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总体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

  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总之,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认为给他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认为严格要求和管束他的人可恶。他们同教师、父母和其它一些关心他们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而与他们的“伙伴”却情感相投。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三)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不良品德首先与社会环境有关,这里仅分析学校教育所能做到的。

  (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2)改变微观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由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微观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步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

  (3)在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和荣誉感

  (4)要培养学生与错误做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良好道德习惯。学生产生不良品德,一方面有其内部错误的心理结构,但另一方面也与外部消极诱因有关。

  (5)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57. Ⅱ你认为应如何提高教育实验的效度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一个实验具体涉及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或几个组,使的各个组的平均数及变异量尽可能接近相等。实验组是接受新的实验处理的被试组,控制组是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或按照平常传统方式进行,除自变量不同外,其它方面都是基本相等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做出因果关系推论,看看新的实验处理是否确实比传统方式更有效,或看看是否是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外,其它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研究者在尽量使二者相等值的基础上,操作实验组的自变量,看看这两个组的因变量之间是否有一个显著性不同。

  2、随机、匹配或实验组兼作控制组

  随机化指被试的纯粹的机遇选择,随机取样,随机分组,随机指派实验处理。应看到随机在创造相等方面是有效的,随机形成小组是教育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提高实验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应注意的是,教育实验中取样数不能太少。

  匹配也叫配对法,在比较两种处理效应时,为了严格控制两组被试间的个别差异对实验变量的影响,使被试在研究的重要变量上一对一地基本相同,从而使每一对的两个被试间的差异保持平衡,然后随机地分别接受不同处理。

  实验组兼作控制组指被试兼作自己的控制组,即被试作为同一组去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一次一个处理。

  3、设计控制和统计控制

  设计控制是指通过组内设计(分配自变量的顺序)、效果平衡(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使无关变量平衡)以及拉丁方法,使被试变量在实验中产生在影响通过设计抵消。

  统计控制是用协方差分析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数个变量测量出来,使用统计的方法,把他们的最初差异予以排除。

  相关链接:2008年《教育学》首轮复习自测模拟试题一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

和研友们去交流么?去论坛看看吧!

去考研博客圈,看考研名师博客

转帖于:考研_考试吧
文章搜索
2008年《教育学》首轮复习自测模拟试题二网友评论网友评论
版权声明 --------------------------------------------------------------------------------------
    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哲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研究生导师...详细
任汝芬老师
南方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