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01年新闻学新闻业务专业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采访意志
2、消息头的三要素
3、选材六忌
4、编者按语
5、参照编排
二、辨析题(每个5分,共20分)
请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1、所谓记者的“体验性观察”,就是一面参与具体的工作,一面当记者。
2、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是否可以报道的唯一标准。
3、白描手法只适用在消息写作中使用,而不适合用于通讯写作。
4、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来说,它更重要,处于第一位,高于报道。
三、简答题(每个5分,共10分)
1、简述如何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特征。
2、简述编辑符号的性质与特征。
四、论述题(每个10分,共30分)
1、试论当前人物通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结合实际分析当前电视新闻中大量使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3、以“焦点访谈”为例,谈谈你对当前国内广播电视评论类节目个性特征的理解。
五、实务题(共20分)
1、根据下列材料,改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要求主题集中,角度得当,语言流畅,并设计一个精彩的导语。(8分)
2、为消息精心制作标题(4分)
3、为消息配一篇250字左右的短评。(8分)
用“一日千里”来比喻“九五”期间中国通信业的发展毫不为过。今天,通信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已远远超出了五年前人们的预期——原计划:发展电话用户7870万户,达到1.23亿户,其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1440万户,达到1800万户。城市具备满足每户居民1部电话的能力。农村实现行政村同电话,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0%.到2000年5月底,全国本地电话用户已经达到1.2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605.8万户;因特网用户超过1000万户。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网的规模双双位居世界第二。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3%.“九五”期间,电信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增长速度在中外通信史上都是少见的。
让老百姓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移动电话的发展。
“八五”末期,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才363万户。“九五”开始,中国移动通信加速发展,令世界为之震惊;1997年末用户达到1000万户,1999年增长到3000万。仅仅半年之后,到2000年6月,移动通信用户突破6000万。
“九五”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产业部决定续建京九广、北沿江、兰西拉等25条长达3.4万公里的光缆干线。1998年12月30日,提前两年建成了覆盖神州大地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它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大容量、高质量的通信网络基础,并为今后积累了巨大的网络资源,进而使我国干线传输网的技术层次、规模容量跃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我国光缆总长已突破100万公里,长途光缆筑就了宽敞的信息国道。
因特网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技术成就。它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生产、生活。在今日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并迅速走入平民百姓家。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30日,我国已有上网人数1690万,数字数据网通达全国90%以上的县市,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覆盖所有地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全国互联网已有1万多个站点,传统媒体上网达800余家,网上信息源及应用数据库达到4400多个,各类新业务得到了广泛应用。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超过1000家。据预测,200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网络化生存已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信息产业部新闻发言人程光辉介绍说,国家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金融、财税、海关、证券、贸易、科教等部门和单位利用公用电信网组成各种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实时交易网络。国际最新的电信新业务在我国都已基本开办。直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3.66万条的国际电路,将中国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中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大潮中……
相关链接:浙江大学:2000-2006年专业课真题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