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1考研成绩查询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Exam8.com) > 考研 > 考研资讯 > 考研动态 > 正文

考研:岂能以“出身”论高下

    不久前,北京大学法学院一教授对自考生考研颇有微词,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此言一出,引发了一场广泛的社会争论。在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这种言论会出之专家之口?在我们的人才观中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的傲慢与偏见?

  不久前,北京大学法学院一教授在课堂上发表言论,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考生进入北大法学院研招复试颇有微词,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此话一出,舆论哗然,网络上、媒体上随即引发各方激烈争论。尽管此后该教授又郑重声明,网上记录的话只有部分属实,自己绝无歧视、侮辱自考生之意,然而这些偏激的言论和看法还是引发了自考生的强烈不满。

  “北大教授关于自考生的那些话可能在当时特定氛围中说的,可能是出于对部分自考生不满,或者对某种考试方式不满的一时激愤之语。但是作为一名法学专家,说出这样的话是不适宜、有失偏颇的。其实在北大法学院,也有自考生考上研究生的,这些事情就在他身边,实际上他对自考生缺乏了解。”通过自学考试考上辽宁师大英语系研究生的韩建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自考生——请客观公正看待我们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社会中持有与北大法学院这位教授类似看法的人并非极个别。据记者了解,对自考生考研能力持否定或怀疑论的人大致是出于以下两种偏见:一是认为自考生大多是当年高考落榜生,是高考人才选拔竞争中的失败者。“失败者”如今却要反败为胜,甚至要挤掉当年的“胜利者”而荣登研究生这一“宝座”,这令许多当年的“胜利者”感觉很不舒服,于是他们愿意大谈“出身论”,划一条线,将自考生与统招生隔绝开来。另一种观点是担心自考生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而在研究潜力上有缺失。据了解,很多大学老师面对考研的自考生时就存在这样的疑问和担忧。

  那么,曾经的高考失利真就意味着永远失败吗?自考生就一定缺乏研究潜力吗?

  韩建林认为,自考门槛低,只要想学的人就可以进来,从入门门槛来说,进来的人水平肯定不齐,但是它有严格的宽进严出制度,要考过一门课很不容易,有的人两三年都通不过,通过各门考试拿到一个文凭证书就更不容易了。这一点跟统招生恰恰相反,统招生只要通过了入门这一关,以后的考试基本上就没问题了。韩建林在大连某大学听过课,期末考试前,老师让学生在讲过的书中划重点,出复习题,甚至一再缩小复习范围,考试就在这个范围中出题。韩建林反问到:“经过过五关斩六将进入研究生复试的自考生,与统招生接受的是同样标准的检验,怎么可以说自考生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训练、缺失研究潜力呢?统招生中就没有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吗?”

  教育界人士认为,根据某个群体的某些外部或形式特征,对这一群体作定性的描述,并据此与另一群体作比较是缺乏科学性的,而运用某些个例更不能说明问题。要说明自考生与统招生的研究潜力,必须有一定范围、一定量的抽样跟踪调查,比如两组多少人的、长达多少年的跟踪调查,分析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的发展状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使目前许多专门机构作的抽样调查,也因缺乏科学性不能令人信服,何况目前还没听说哪家专门机构对自考生和统招生作过类似的调查比较。

  因此,相关人士认为,在现代开放民主社会,不应该产生对自考生群体的这种社会偏见。韩建林也希望自考生要发愤,用自身的行动和成效影响社会,拨正社会对自考生的认识,而不要被社会舆论所左右。

  郭荣庆,去年从自考生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他认为不能说自考生都是死记硬背考上研究生的。有些东西例如法条必须死记硬背,统招生不死记硬背也不行。但是仅死记硬背不行,不理解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法学考试的。在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上,自考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有工作实践,比统招生优势更大一些。比如一些法律纠纷,特别是涉及经济发展的,牵涉到各方利益,需要社会协调,需要各方妥协,怎样正确运用法律条款,有过社会阅历的自考生对此就有更深的理解。对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案例的判决,就有切身的体会。郭荣庆认为,北大自考生事件引起的讨论是一件好事,通过讨论可以使社会重新认识自考生。

  研招办——录取不问出身一视同仁

  每年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究竟有多少是自考生,他们进入复试并被录取的比例又能达到多高?对于这些问题,记者本以为采访主管全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权威部门就能得到确切的统计数字,然而当联系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处后才得知:在考研报名时,只要考生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符合其他报考条件即可报考,并且在采集考生报名信息时并不对考生是统招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还是自考生做任何标识和区别,因此从报名信息上根本看不出谁是自考生,谁是统招生。也就是说,研招从第一个环节——报名伊始,对自考生和统招生就一视同仁。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处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考生通过国家自学考试取得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在研究生招生录取中与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历完全“等价”。

  国家政策如此,那作为研究生招生的主体——高校对自考生考研又是怎样的态度?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在录取时,考生从哪儿来的并不重要,关键是初试成绩和复试表现。”据北京大学研招办主任生玉海介绍,尽管没有做过专门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年研招都有自考生被北大录取,而且其中不乏能力非常突出的自考生。“在实际招录过程中,我们并不考虑考生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本科学历的。不论是统考生,还是自考生,或者是同等学历的考生,一切靠实力说话。”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复试成绩在研招录取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在许多高校,考生的复试成绩甚至占到了录取比例的40%,同济大学即是如此。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黄宏伟向记者介绍了同济的考务改革:初试是对考生的基本评价,复试则是对初试上线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在同济,各个专业都是由专家组对考生进行复试,面试时间每个考生至少20分钟以上。而且许多专业并非单纯采取问答形式,有些专业要求考生独立进行指定的实验操作,计算机专业还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编写程序。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复试时间更是达到了一整天,要求考生在七八个小时里完成一个城区的规划或建筑设计。“这都是考你的真才实学,不是做几道题、背几个概念就能对付得了的。”黄宏伟说,经过复试阶段严格、科学的考查和测试,最终进入录取名单的考生不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是非常优秀的。这些“佼佼者”中就有自考生。“所以不能‘一刀切’,说自考生不如统招的应届毕业生。”

  中国人民大学研招办主任马小侠说,不仅学校方面不存在对自考生的歧视问题,她本人对这些考生“非常钦佩”。马小侠说,她曾经接触过这样的考生。她认为,自考生自学成才的精神非常可贵,他们在缺乏优良学习条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很值得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学习。

  的确,正如一位成功实现考研梦想的自考生所感言:我们是用汗水、凭实力播种希望!

  专家——落后人才观终将被淘汰

  回首再看北大自考生事件,这里牵涉到一个敏感话题:歧视自考生,其实此类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发生过两起歧视自考生事件。一是重庆市招考公务员限制自考生报考,引发了轰动一时的自考生维权行动;二是深圳宝安区公务员招聘时,考取第一名的自考生遭到社会有关人士的置疑:自考生怎么能参加公务员考试?

  全国自考办综合部主任刘粤平说,在现实生活中,自考生时常要面对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种种歧视和偏见。现实的一些做法和规定是否违法暂且不说,我们总不能无视4200万自考生的存在。从普通农民到博士生、从士兵到将军、从工人到知名企业家、从13岁的儿童到耄耋老人、从普通干部到省部级领导,还有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监狱服刑的犯人……,敢问世界上有那一种教育制度所涵盖的教育对象有如此之众!以“鼓励自学成才”为宗旨的自学考试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教育的民主性与公平性的本质,是否应该引起社会和人们的思考与审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对自考生存在歧视和偏见呢?刘粤平认为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对人才观和成才观的认识差异。何为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传统下,人才总是有其特定的含义。从社会学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除了具有相关的学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专门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但是人们在谈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只谈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不错,普通高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总体质量。但普通高校绝非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形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培养的人只是培养规格的不同并各具特色,不存在高低之分。何况在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式日渐丰富的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已不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择,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历=水平、唯学历论的观念也终将被淘汰。

  刘粤平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其高度的灵活、开放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每年吸引着1200万之众的人在发愤学习。震惊全国的“9·18大案”侦破一线指挥员武和平、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教师张思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主设计者刘建业、燕京啤酒集团总裁李福成、前微软中国总裁吴士宏、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广大的自考生医务工作者……正是这些自考生的优秀代表和数以千万计的自学者,铸就了自学考试的社会形象,塑造了自学考试的金色品牌。相信随着自学考试声誉的进一步提高,自考生将会得到公正的评价,在招生、就业等领域会真正得到一视同仁,歧视自考生的现象将消声匿迹。
文章责编:丹丹云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