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人生
80年代 自考文凭真的很过硬
●董明书,社会科学院退休人员,副研究员,1986年参加自学考试
1986年,当董女士参加自学考试时,已经37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且拥有一份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和当时很多为了学历而参加自学考试的人相比,化学专业大专文凭的董女士报考自学考试的原因有些让人不能理解:“与其逼着孩子好好学习,不如给孩子做个爱学习的榜样”。
董女士在报考自学考试前,刚从外地一所中学迁回,一家团聚的代价是失去了原本专业对口的教师工作,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开始另一个专业的工作。其实以董女士的知识水平应付当时的工作完全不成问题,但董女士还是想在工作上争取更好的表现,系统地学习中文系的课程。
“虽然当时知识分子工资并不高,但整个社会开始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大家都希望多学点东西”。因为工作不是很忙,董女士可以在工作之余自学,“我还算是自学能力比较强的,毕竟是老高中生(文革前高中毕业),又上过大学,基础比较好”。那时候,董女士两个月就可以看完一门功课。
与董女士一起报考自学考试的同学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学毕业生,考取大学文凭是他们主要的目的。董女士感觉,当时整体学习的氛围很好。在家里,虽然直接督促孩子学习的时间不多,但一家人从上到下,全都在积极学习。
董女士花了四年时间完成中文专业本、专科的所有考试,取得了中文专业本科文凭。“要是一些考试科目时间能排开,我还能更快考完”,说起当年的自学考试,董女士颇有些自豪,她考取文凭的速度在同一批报考的同学中算是很快的。
董女士回忆,自学考试文凭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过硬的文凭,除了全日制大学学历,自学考试最受认可,比函授、电大、夜大都过硬。而且,自学考试也是最便宜的考试,一门科目报考费才5元钱,如果不报名串讲、辅导,就没有任何费用了。
那时候,社会上也有一些助学机构,为自学考试的考生进行考前串讲和辅导,有的机构慢慢做大了,后来就变成了全日制的民办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