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简述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答: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只有一个唯一的产品供给者,厂商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没有近似的替代品,所以,垄断的企业就近似于一个行业。在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也就等于对这一行业产品的需求。因此,垄断的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值,这样就使得垄断企业增加产品销售量所得到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的平均收益,即低于产品的价格。
由于垄断的企业在每种工资水平下雇用的劳动力,均比完全竞争的企业少,所以,产品市场的垄断对经济的第一个影响是垄断行业减少社会的就业和生产。垄断对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它使劳动力从生产率高的行业或职业岗位,流向低生产率的行业或职业岗位。
8、简述就业总量决定的基本原理。
答: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决定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来源于国民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连续不断地经常性生产。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即劳动、土地、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余下的部分用于储蓄。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那么,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当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均衡国民收入。因而,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9、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缓解?
答: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问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失业者缺乏有关就业岗位完整的、准确的信息,企业缺乏求职者完整的、准确的信息;(2)失业者缺乏迅速流动的条件;(3)不能迅速地找到适合本人的职业;(4)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障碍,等等。
由于摩擦性失业不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故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信息和流动成本,缩短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就可使此类失业得到缓和。
10、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
答:通货膨胀一般被理解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在把握通货膨胀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升,是指价格总水平或一般价格水平。其二,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其三,如果价格总水平只是轻微地上升,比如,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低于2%,一般也被排除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之外。其四,通货膨胀理论,一般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导机制为前提来分析通货膨胀的,由于制度或体制性因素的作用,例如对价格实行严密的管制,使价格上涨受到阻碍,这便出 现了潜在性或压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不涉及这类问题,故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实际上涨而言的。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当在纸币替代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1、试分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
答: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具体是:其一,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二,企业的正常盈利属于生产成本的范畴,在追求更大利润的情况下也造成商品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当工资提高时,企业与工资提高的形势相对应,要求增加利润,把商品价格提高到补偿工资提高的水平上,造成价格的普遍上涨。其三,国际贸易对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12、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意义?
答:揭示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关系。W·菲利普斯1958年发表一篇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论文,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换位关系的曲线。该曲线以发现者命名,故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主要是:第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 系。第二,当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定义为正常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第三,菲利普斯曲线含有重大的政策选择意义: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选择,使二者处在某种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13、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
答: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市场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及其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和企业工资分配的制度。政府在工资的宏观调控方面,总的原则是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在工资的调控上由总量控制向水平控制转变。在工资的形成上,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效益决定、民主协商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调控体系。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形成的市场均衡工资率,决定了工资必须围绕劳动力价值波动。工资过高会侵害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工资过低,会侵害劳动力所有者 的利益,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无法维持经营。在上述调控体系中,以工资指导线为主线,以劳动力市场价位为基础,以政府指导下的工资民主协商为主要的工资形成方式。
14、如何理解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确定工资等劳动条件的方式是实现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比较好的选择?
答: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
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充分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权利的对等性。因而,由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确定工资、劳动条件,保障了劳动关系运行的公平性。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谈判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可以在给定生产力的条件下保障效率的实现。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确实是保障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较好的选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