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1、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生产力不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各种体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第二,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把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修补。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又一场革命。(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
2、怎样理解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精神文明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方方面面的建设性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2)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以立为本”,着眼于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重在建设的方针,第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研究我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研究国外的情况和介绍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性,用积极的、先进的、美好的东西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第四,对思想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大批判”,不搞无谓的争论。(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丰义法制体现人民的意志,也应该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提倡求真务实的作风。
3、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五大系统地总结了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进一步阐明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1)要从着眼于搞好每个企业转向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集中力量抓好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进行淘汰。实现国有经济的结构优化,从整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支配力和影响力。(2)把国有企业改革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第一,改革,就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改组,就是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着跟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扶优扶弱,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第三,改造,就是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第四,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3)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的思想及其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性。
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有客观必然性的。(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同样有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示范作用;第二,帮助作用;第三,带动作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5、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着不平衡不能理解为各地区齐头并进地发展,更不是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停顿下来,等待不发达地区赶上,以实现平衡。(2)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1988年,他又说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优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出现了差距,对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决定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以缩小差距。
6、试论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
(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3)美国等外国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图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 ,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4)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5)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7、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有什么特点?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的特点是:(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上。马克思早在1877年,就概括了新的社会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生产力目标,后者是价值目标。邓小平以社会主义的两大实现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概括是相通的,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精神的。(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这是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我国经济落后的国情来看,讲社会主义本质更要突出发展生产力。(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4)从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用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8、试述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当代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战后逐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深刻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2)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因为它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共十五大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9、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6)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8)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10、试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