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试述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1)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
(2)邓小平一向反对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邓小平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的观念,进入新的境界。其次,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要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它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现状,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它要求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
2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在现代物质生产力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早在1988年,他就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
23、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抓住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2)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4、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1)“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原则。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个利益集团和派别之问的利益矛盾,有利于维持资产阶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它造成的民主假象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但这种制度经常导致国家的相当一部力量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三权分立”不能适应我国国体的要求。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必须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不能也不需要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2)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内部存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它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巧妙工具,实际上只有资产阶级政党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才可能执政,其他的政党不过是陪衬,代表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根本不可能获得平等竞争掌握政权的条件和机会。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义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点。这种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要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鼓吹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其本质就是企图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25、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抓住机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工作的大局和必须遵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所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稳定。(3)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二是要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三是要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综合治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6、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妻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2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科教兴国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指坚持教育立国为本,科技是强国之路。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科技进步。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第一,要提高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二,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第三,从国家长远需要出发,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教育是基础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居于经济建设的首要战略位置。我国新时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必须努力建造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队伍,在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人才。还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坏境,要解决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8、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命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命题,这个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实现和平的出路,“越发展和平的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是核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越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越大,对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的贡献就越大。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2)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拥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3)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家统一。这些问题。都依赖于中国的发展。(4)中国要善于把握时机,加快发展。中国过去丧失了发展的机会,一直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状态,现在要加快发展。
29、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讲,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从微观经济运行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包含着自由、公正和平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这里的平等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但又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可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依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初次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总之,我们要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30、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向社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