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刘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到中国人民大学报到。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人大法学院刘文华教授今年招收的唯一一名博士生,攻读经济法专业,并获得二等奖学金。10年前,她第一次接触自考,成为一名自考生。十年时间,她不断磨砺自己,终破茧成蝶,飞进人大,开始更为绚烂的人生。
一个人的教室
中专毕业的刘旭工作两年后,深感所学知识不够用。一狠心,她丢下不错的工作和待遇,顶着周围亲戚朋友“你疯了”的不解,在父母的鼓励下来到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报到,成了一名自考生。她原只想拿个专科学历,多学点儿知识,再找个更好的工作。不曾想,一发不可收拾,学着专科时,她又想学本科,专科毕业后,又用一年半时间修完了本科课程。
自考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习几乎成了她生命的全部。身为独生女的她,身上没有一点儿娇气,虽从小在父母的呵护、疼爱下长大,却愣是对自己“狠得下心”。为把高中阶段错过的学习内容补上,她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到教室或操场晨读。
多年来,每到五一、十一,刘旭只给自己放一天假,之后便返回学校,一个人到学校自习室看书。那时,教室经常只有她一人。正是这样,当年所有的同学中只有她考进了人大,成了博士生。
一次心酸的落泪
刘旭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个性好强,甚至捉迷藏这样的小事,她也坚信“其他小朋友能藏得让人找不到,我也能。”只要别人能做到的,她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读完本科后,考研的想法在刘旭心里萌发。她很快投入准备。她没找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复习,打算背水一战。考试结果公布时,她几分之差落榜。好强的刘旭第一次落泪了:“我付出这么多,怎么就没考上?我不甘心。”父亲安慰她,“感觉累咱就不考了。如果你还想再考,就要放下一切继续好好复习。”刘旭整理心情,再次坐到书桌前。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她终于考入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因英语成绩优秀,这门课她获得了免修。
说到英语,中专毕业的刘旭不比其他人起点高。能有现在的成绩,还是得益于自考培养的能力。那时她每天早起背课文,一篇一篇背,反反复复,一本教材20余篇文章她背得滚瓜烂熟。
刘旭从小就知道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这些刻苦学习的故事,但总觉得只是故事,学自考及考研过程中,她生生对自己实施了这些“酷刑”。“当然没有古人那么厉害”,困时她就拿笔尖在大腿上扎一下,顿时睡意全无。刘旭对付困意还有一个诀窍是点眼药水,“清凉型的,一点就清醒许多。”自考几年中,刘旭的考勤始终是“三个没有”:没有迟到过一次,没有早退过一次,没有旷课过一次。
“自考是救命的,真的改变了不知多少人的命运。”这是刘旭对自考最真切的感受。在读研期间,她成为母校培黎职业学院的一名兼职教师。课堂上,她用自己所学知识教授自考生,传授经验和学习方法。课下,她用自己的故事激励学生。“将来有一天有能力,我一定会回报自考,回报母校,是他们改变了我的命运!”刘旭由衷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一个理想的实现
凭着刻苦学习,刘旭在培黎学院每门课程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这使她获得了学校的特等奖学金。当时为她颁奖的正是时任培黎职业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文华教授,接过证书和奖金的一刹那,“我全身像燃烧了一样,要能成为刘老师的学生该多好啊!”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刘文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早的两位经济法博士生导师之一,对刘老师的崇拜,从此在这个年轻学生的心底种下。这个念头对正在读自考专科的她显得遥不可及。她继续回到自考学习生活中。
自考本科毕业后,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刘旭考上了北京工商大学的研究生,攻读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二年级时,埋在心底的那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她决心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考博的复习内容是繁多的,于是,她又开始更加刻苦地准备。由于没有指定教材,刘旭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充分阅读更多的教材和资料。虽然知道考试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却没想到失败来得这么快,第一次因准备不够充分,考试失利,但刘旭没有灰心,又继续准备来年的第二次考试。终于,初试顺利通过,接下来是面试、复试,刘旭的心一直提着。复试时,虽然教授们都很和蔼,但每个学生都很紧张。“还是自考中练就的自学能力帮了我。”在短暂等待中,她迅速组织语言,调集大脑中所有相关知识点。复试结束了,继续等待。6月10日中午,她刚给自考生上完课,正打算和其他老师一起去吃饭,妈妈打来电话,说收到录取通知书了。虽然心里已对录取有些把握,但此时刘旭的心情还是无法平静。她知道,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尽管经过太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