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2012中考 | 2012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托业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GRE GMAT |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零起点法语 | 零起点德语 | 零起点韩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 驾驶员
网络编辑 | 公共营养师 | 国际货运代理人 | 保险从业资格 | 电子商务师 | 普通话 | 企业培训师
营销师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化工工程师 | 材料员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自学考试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Exam8.com) > 自学考试 > 历年真题 > 管理类 > 浙江 > 正文

2001年10月社会心理学(二)试题(浙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积累阶段指的是(    )
  A.公元前4世纪~公元18世纪中叶         B.公元前4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C.公元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D.公元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2.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    )
  A.个体社会化         B.性欲说        C.家庭的本质        D.群体心理学

3.要从态度预测行为,有几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    )
  A.社会环境           B.个人的特征    C.最突出的态度      D.情感性

4.认知失调中的诱导服从研究是由(    )作的。
  A.巴克和弗斯汀格                     B.艾宾浩斯和卡尔斯密斯
  C.巴克和卡尔斯密斯                   D.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

5.归因指的是(    )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贝姆提出了(    )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7.人际吸引的认知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海德               B.阿伦森       C.纽科姆            D.戴维斯

8.侵犯行为是(    )
  A.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意向
  B.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C.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动机
  D.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生命个体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9.利他行为是指(    )
  A.一种对他人无私帮助行为
  B.一种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C.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D.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10.遵从是指(    )
  A.由于群体在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B.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心理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C.由于群体而产生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D.由于群体而产生成员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冲突的形式分为(        )
  A.个际竞争               B.人际冲突              C.群体间的冲突
  D.个人内部的冲突         E.社会关系的冲突

2.群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
  A.共同的目标             B.存在沟通              C.相对的稳定性
  D.有意识的认识           E.互相依赖性

3.沙赫特总结了有关孤独的报告,认为孤独与下列因素有关(        )
  A.与时间不是线性关系     B.是否有动物            C.梦与幻觉
  D.思维                   E.健康

4.在弗洛伊德的个性学说中,认为个性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        )
  A.本能                   B.自我                  C.本我
  D.他我                   E.超我

5.非遵从行为的形式包括(        )
  A.反模仿                 B.独立                  C.偏离
  D.行为传染               E.模仿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情景因素

    2.角色期望

    3.自我实现预言

    4.激动转换理论

    5.社会责任规范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类似性与专家(或权威)都能有效地改变态度?

    2.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形式及内容。

    3.完成群体的整体性任务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4.说说领域性的主要功能。

    5.社会化及其机制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是相互交叉,但又不能代替的?

    2.小群体意识有何危害,如何防止小群体意识的产生?

    3.如何理解认知失调理论对儿童教育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C        3.C        4.D        5.A

    6.A        7.C        8.D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BD        2.ABCDE        3.ACD        4.BCE      5.AB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情景因素
      ①社会情景个人和群体所处的具体的微观环境;
      ②社会情境因素包括三类:1、真实的情境;2、想象的情境;3、暗含的情境。

    2.角色期望
      ①普通的他人对拥有特定角色的某人或某群体
      ②应该表现出来的
      ③恰当行为的
      ④期望。

    3.自我实现预言
      ①人们能够使其他人
      ②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
      ③来行动。

    4.激动转换理论
      ①已经愤怒了的人
      ②如果由于某些其他来源而被进一步激起,
      ③那么这个人会把后来加进来的激起归因为愤怒,
      ④从而会感到更为愤怒,因而也更具有侵犯性。

    5.社会责任规范
      ①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
      ②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①这就是对类似于我们的人,我们常常有一种认同的倾向,把他们看作是“自己人”。类似性会导致吸引和喜欢,对我们具有吸引力的人与不具有吸引力的人相比,前者所传递的沟通更具有说服力。

      ②专家或权威之所以能导致人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人们注意了专家的辩论,并且对它们作了一番认真的考虑。良好的论证对于专家的说服性来说是一个关键。

      ③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其基本机制是类似的沟通和专家分别触动了态度中的某一成份。态度中有认知成份,专家促使我们考虑事实。而类似的或喜欢的人促使我们考虑评价,触动了态度中的情感成份。

    2.①当我们依赖于其他人获得社会信息时,他们就获得一种权利来影响我们的行动或态度。这些人具有对我们的信息性压力,并且,因为我们需要他们提供信息,所以我们服从他们。

      ②除了具有信息性影响的能力之外,群体还能够利用“规范性社会压力”来说服个体遵从。规范性社会压力指的是“服从其他人的积极期望的一种影响力。”群体可以用拒绝或否定的强化来惩罚不愿遵从者。

    3.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要很好地完成整体性任务,要满足几个条件。
      ①第一,群体成员必需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②第二,群体成员必需具有完成这些任务的足够的动机,也就是说,他们是愿意完成这些任务的;
      ③第三,群体成员必需知道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能及时地获得有关他们成绩质量的反馈。

    4.①领域性有助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组织。有助于减少潜在的人际冲突,有助于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
      ②领域性有助于个体保持独处。有助于个体避免不良的外在环境,有助于个体进行反省等活动。
      ③最后一个人类领域性行为的功能类似动物的防卫性功能,人们把它称为“优先居住效应”。一般来说,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会干得较好。

    5.社会化及其机制
      ①一个人学习一系列社会意义上来说是重要的行为的过程称为社会化。社会化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社会成员表现出来的潜能或内在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团体所应用的压力。社会化在塑造有观点,有态度,有社会认知过程的人这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机制有两个:
      ②1、内化:社会上极大多数人把这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规则,凭借这些规则来行动这个过程就叫内化。简单地说,内化就是接受外界加于的规则而作为内在标准,用这些标准指导我们的行动。
        2、认同:认同定义为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1)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是从普通心理学中产生,是普通心理学许多世纪发展的结果。因此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领域,一个分支,这是无可置疑的。(观察、实验、问卷等等)。某些社会心理现象在普通心理学规律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理解。

    ②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很重要的区别,这就是交往。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就是人们的直接交往。注重社会条件或社会联系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之所在。

    (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着共同的地方,首先,它们在指导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统一,即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之下。

    ②其次,它们都研究意识。不仅社会的心理、日常意识,而且社会意识的理论形态都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③但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毕竟有着很大的区别。

    社会学家用社会客观规律、经济范畴、大型社会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存在,阶级和意识形态立场来解释各种事实、现实。因而比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有更高的概括水平。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社会心理学而言,社会心理联系有明显的直接性质。社会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现象和规律,它们最明显地表现在个体间的交往、小群体、集体的特性上。

    2.(1)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2)小群体意识有数种表现。一种是,群体成员会把自己的群体看成是不可战胜的,是不会犯错误的。第二种表现是,产生了一种称之为集体的合理化。第三、群体会认为自己的群体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在道义上也是优越于其他群体的或其他人的,而把不赞成群体观点的人看成是不辨是非的,邪恶的,或低一等的。

    由于小群体意识使得群体限于少数几个方案的讨论,又不能很好地听取反面意见,压制了成员的创新精神,因此,群体会作出拙劣的决策,对绩效造成损失。

    (3)对于小群体意识,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防止的办法。

    ①欲想避免小群体意识的群体应当鼓励成员公开质询和提出怀疑,要求参与者尽可能地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可把群体分成小组,让小组对问题先进行独立的讨论,任何最后的决定,应在讨论小组的建议的基础上形成。

    ③第三,一旦达成了某种决策,应当有第二次讨论的机会,在第二次讨论时,要求成员表达任何对决策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减轻群体成员对于遵从和一致的压力。

    3.(1)不足阻碍研究认为,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教育儿童所应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启发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的、严厉威胁,甚至打骂的方法。否则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方法更为有效。

      (2)认知失调的诱导服从研究告诉我们,当完成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是较小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用认知失调理论的语言来说,一种小的诱因是解释行为的不充分的理由。然而当诱因过大,或得到过分的奖励,这种诱因便成为行为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从而产生较小的认知失调,不利于原有态度的转变。

      (3)在过分的充分理由存在的情景中,当诱因过大,或得到过分的奖励可能会破坏一种重要行为的内在价值。如果儿童知道很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获得一本新书,或做好一次作业会获得一样玩具作为奖励。这种增加的诱导物很可能成为完成行为的一种充分理由,会使他们把行为归因于外在的奖励,从而削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不利于对原有消极态度的改变。当外在的奖励撤消了,引发原先行为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削弱产生继续这种行为的兴趣。

文章搜索
中国最优秀自学考试名师都在这里!
韩旺辰老师
在线名师:韩旺辰老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院长助理兼新闻广告系主任,高...[详细]
自学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自学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自学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