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指人际吸引中的()
A.互补性
B.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C.类似性
D.交往的频率
12.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______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
B.类似性
C.互补性
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13.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
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
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
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
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
14.侵犯行为也可由模仿而学会。这个观点是由________提出来的。()
A.米勒(N.Miller)
B.沃切尔(S.Worchel)
C.班杜拉(A.Bandura)
D.杜布(L.Doob)
15.巴特森(C.D.Batson)等人把________看作是利他行为的重要触发机制。()
A.奖励
B.移情
C.惩罚
D.模仿
16.助人行为决策过程中,________阶段常常和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联在一起。()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C.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D.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17.求助者的一些特点会影响利他行为,如智力落后的儿童或患截瘫的人,具有这类________的人似乎可以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A.亲密关系
B.吸引力
C.责任
D.依赖性
18.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
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19.个体在观察了榜样实行侵犯性行为之后,与他没有榜样获得可供观察相比,他更有可能进行侵犯性行为。这种现象属于()
A.遵从
B.服从
C.行为传染
D.偏离
20.当个体驱动去获得两个正的目标,但只能获得其中的一个时,个体内部就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属于()
A.接近——接近型
B.避免——避免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