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自学考试 > 复习指导 > 文学类 > 正文

2010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0)

作者: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著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散文集《山地笔记》、《月迹》、《爱的踪迹》等。

  《书海夜航》二集序

  作者:唐 ,原名唐端毅,笔名晦庵等。早年从事杂文创作,著有杂文集《推背图》、《海天集》等;50年代后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并著有《晦庵书话》等。

  1.了解本文是一篇序文,简答文章所述的主要观点这是一篇出色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美的读书随笔和短小精悍的书评。指出了学海无涯而个人的学识终归有限及只有虚怀求救,百家争鸣;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断积累和努力;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换来文化和学术兴盛的道理。

  2.简析本文在结构上随意自如,而又终究不离题意的特点最后在看似随意之间回到作序的题意上。文章所及虽不外与书本有关,但却上下古今,书里书外,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趣味盎然,在偏重知识,叙述掌故的同时间以评论和抒情,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3.简析作者是怎样从张岱的“夜航船”故事中翻出新意的。

  在《夜航船序》中,明朝人张岱通过古代余姚文人在“夜航船”中学问对答的故事,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而本文的作者则在这个故事中翻出了新意。他并不单纯地反对学识的重要性,但也不将学识看作是文人学者据于炫耀的资本,甚至认为有“小僧伸介脚”,不仅是下沉的,而且应该欢迎,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本身的无限性,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才能使时代的文化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只有为文化学术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个社会的社会地会繁荣发达。

  《秦腔》

  作者: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著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散文集《山地笔记》、《月迹》、《爱的踪迹》等。

  1.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的充实的世界。

  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点;散文叙述的外视点、平静崇高的语调和史诗意味。

  作者在散文的叙述视点上,一反传统散文旨在表达作者情思,将外在景物主要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而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客观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邵燕祥杂文二题》(和尚之喻、《圣经》拟作)

  作者:邵燕祥,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和《迟开的花》等。80年代后期起又以写作杂文名世,著有杂文集《忧乐百篇》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和尚之喻》围绕民间流传的有关和尚的谚语,通过枚举与分析,针顺利完成了社会垂涎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同时也揭示了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实在是为了曲折地反遇和表达他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2.简析《和尚之喻》是如何通过枚举有关和尚的民谚,逐步加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的。

  文章从“僧多粥少”到“三个和尚没水吃”,从“不看僧面看佛面”到歪嘴的和尚“,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力度。”僧多粥少“揭示的是佛门面临的生存威胁下的矛盾:”三个和尚没水吃“则是生存需要之上的”人情味“,已经是一种人际关系了;而”不看僧面看佛面“,作者看似以随意而谈的方式娓娓道来,其实是以递进的方式,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从而体现文章的主题。

  3.简析《(圣经)拟作》的构思特点《(圣经)拟作》则构思巧妙,通过拟作与原文之间的对比,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4.分析作者通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作者借宗教故事,无非是为了以隐喻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极左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那些以“阶级血统”论罪,以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也许刚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仍富于警示意义。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1.简答本文的主题意蕴《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2.结合作者生平,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人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不过,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些抽象的命运思考用较为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他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地坛公园的景物和在那里出现的许多不知名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推测来呈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

  3.简析本文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主题的。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包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生命、宇宙和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著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相关推荐: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汇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笔记汇总
       2010年高教自考中文专业《写作》简答题总结汇总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大学语文
共计461课时
讲义已上传
18020人在学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7218人在学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共计738课时
讲义已上传
87485人在学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989人在学
毛概
共计269课时
讲义已上传
1649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自学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自学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自考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自考报名查分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