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育功能是什么?
答:主要有两点:怡情养性、化性起伪。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人的精神领域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美育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精野的极端和懈怠的极端,以道制欲有着相似之处。
化性起伪——《乐记》把天地的阴阳化生视为宇宙间最大的乐。由此推及到音乐对人的感化,这种以情动人的音乐便是美育。从心理上讲,美育乃是养性的一种方式。养性是让人的感性生命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荀子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是在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5.怎样理解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审美的人?
答: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和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康德和席勒都认为,美育可以担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
美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美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的教育,前者是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6.怎样理解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生实践中必然会与世界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心灵上必然会达到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层次比较高的一种,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活动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从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寻理想的激情。通过审美,主体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通过审美,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因此可认为美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美育将人生境界提升到了一种自由境界的高度。
7.简述席勒的美育观(席勒对于美育理论的贡献)。
答: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他还认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在统一了起来。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可谐。”
第二,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生。
第三,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我们可以说,就其天赋和素质而言,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身上都具有纯粹理想人的成分,在各种变化中与这种不变的统一体保持和谐,这是它生命的伟大使命。”审美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要不断拓展人身上的这种“纯粹理想人的成分”。
相关推荐:各地2010年7月自考报名时间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