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沃斯和塞尔斯提出:人们进行三段论推理使用的是气氛探索法。使用逻辑量词(有,没,不)产生了一种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使用气氛假说方法,被试可在80%以上的三段论问题上获得正确答案。
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斯滕伯格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提出语言—表象整合模式: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识加工,从而推论合乎逻辑的结论。
条件推理:(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人们倾向于去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证实倾向
沃森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过程中,人们有强烈的对规则加以证实的倾向。
问题: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问题空间: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是问题空间。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一个问题可分:
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特征:
1.目标指向性:明确的目的性。
2.操作系列性: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称为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目标指向性活动是靠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策略方法:
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认知性操作也称算子(也就是问题解决)
1.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依赖经验,准确性上有及算法式但效率提高。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其要点: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第四条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直至问题解决。
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③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问题表征方式: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干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总想办法去利用。
3.功能固着性: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人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心向或心理定势。
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想像特征:
1.新颖性:想像不是回忆,不是对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
2.形象性:想像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表象,而不是词或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创造、发明、想像、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与念头或者实物的心理活动。
特征:
1.敏感性: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2.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3.灵活性: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4.独创性: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5.再定义性: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6.洞察性: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
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创造力:一种能力。创造性:一种倾向。
对创造力和创造性的评估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验:要求个体对一个具体的要求给出几个反应,认为观念流畅性是创造过程的关键万分。
同类测验中最著名的是:
相关推荐:各地2010上半年自考毕业证书领取时间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