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的“遗传”因素(表现为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子女,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家庭成因,重点在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1949,西蒙斯:《亲子关系动力论》细述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拒绝,溺爱,过度保护、严格)及对人格所产生的后果。结论: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这意味着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
①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人格具强大的塑造力;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1.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2.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3.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对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著名研究实例:巴理(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的比较研究。说明: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不同生存环境影响人格形成,气温也会导致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频率提高。如热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反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更多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可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就人格状态说,后天环境因素作用更大。具有灵活特征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强,后天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影响更大。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人格测量:
一、测验法: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
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是一种纸笔测验法。
自陈量表法: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也称人格量表。
自陈量表优点:题目数固定,内容具体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便。缺点: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效标,效度不易建立,且测验内容多属情绪、态度等方面。每个人对同一问题会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会出现反应的偏向。
在人格理论上是遵从特质论的。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由美,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麦克金里所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文化水平以上的群体。
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映、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家庭婚姻问题等26类题目,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分裂症等。
分量表:Hs疑病症,D抑郁,Hy癔病,Pd精神**,Mf性**,Pa妄想狂,Pt精神衰弱,So精神分裂症,Ma轻躁狂,Si社会内向。均采用:是、否、不一定,来回答。
所重视的是被试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由美,爱德华,1953年编制,以莫瑞列举的人类15种需求为基础的,共225个题目,每个题目通包括两个以“我”为开头的陈述句,用“强迫选择法”要求被试从两者中按照自己的喜好选出其中的一个。
主要功能:通过被试对题目的反应,评定他在15种心理需求上相对于一般人的强弱程度。
3.青年性格问卷:(CPI)根据美,高夫,编制的《加里弗尼亚心理调查表》修订成的。面向青年,尤适用于大中学生。共230道题,让被试对每道题给予“是”或“否”的回答。
4个方面,18个人格变量:
第一类:自在性、优越性、自信心及人际适宜性
支配性、进取心、社交性、自在性、自我接受、幸福感。
第二类:社会化、成熟度、责任心及价值结构
责任心、社会化、自制力、宽容性、好印象、同众性。
第三类:成就潜能与智能效率
遵循成就、独立成就、智力效能。
第四类:智力与兴趣
心理性、灵活性、女性化。
二、投射法: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内驱力受到压抑,不为人们觉察,但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如果给被试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那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所谓投射测验,就是根据这种思想设计出来
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优点: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映。便于对没阅读能力的人测验。
问题:首先,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结果难解释。其次,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的预测。最后,只适于个别施测,费时,不如问卷法优越。
1.罗夏克墨渍测验: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1921年设计的,共10张墨渍卡片,5张彩色,5张黑白图形。每次按顺序给被试看一张,同时问被试:你看到什么?,这可能是什么东西?或这使你想到了什么?属于个别施测。
2.主题统觉测验:由美,莫瑞,编制。性质与看图说故事形式相似。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构成,另有1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但每张图片中至少有一人物在内。测验时,每次给被试1张图片,让他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编出一个故事。内容不限,但必须符合四点: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图中的人正想些什么?故事结局会怎样?
主要假定是:被试在面对图片情境时所编出来的故事,常会与其生活经验有关系。在编故事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欲望及矛盾穿插在故事中,进而把个人的心理历程“投射”出来。
3.句子完成法:(SCT)是以未完成的句子作为刺激,让受测者自由给予语言反应来完成未完成的部分。依据受测者的反应内容来推断受测者的情感、态度、内心冲突等。
言语联想法起源于德国,最初用于测查儿童的智能,后美用来测查人格,广泛运用于临床,比较方便,易掌握,可施测于个人或团体。
相关推荐:各地2010上半年自考毕业证书领取时间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