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因素和后天的学习经验,认为儿童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从而获得了语言,比如在受到更多关注和强化的家庭里长大的儿童,比生活在语言贫乏的家庭中的儿童更能说,语言发展得更好。
2.先天论: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语言获得装置,使儿童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声音,并抽取其中的语法规则,把它们转化生成他们内在的语法体系,这样就可创造出儿童从来没听到的新句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瑞士,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性提出:儿童认知四阶段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0-2,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特点: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左右,掌握守恒概念,可以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想象。特点:自我中心下降,克服片面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特征: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和完善。
社会性发展: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1.依恋行为: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始于婴儿期,表现于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亲密的情感联系。追随行为属依恋行为,具有明显的适应性价值。早期认为:依恋产生是由于他们是食物的主要来源,满足基本需要。后来认为,依恋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它的形成是通过双方的相互强化完成的。
2.性别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进行性别社会化。性别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与女的行为准则。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①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②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教师,同伴群体)
3.道德判断的发展
道德认知: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道德认知构成道德行为的必要前提,对道德行为起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皮亚杰: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儿童对惩罚的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
规则认知特点:
①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
②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③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④从他律到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分四个阶段
相关推荐:各地2010上半年自考毕业证书领取时间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