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
第一节 利息和利率的基本概念
识记:
利息:西方经济学家从借贷关系表面出发,认为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出让货币使用权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补偿,或者说是资金短缺者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成本。从本质上说,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是利润的一部分。
收益:是投资者通过投资取得的收入,投资收益由基本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部分组成。投资的基本收入包括利息和股息收入;资本收益是因资产价格上升而形成的价差收益。
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例,是一种反映利息水平高低的指标。公式:利率(R)=利息(I)/本金(P)。即:R=I/P
收益率:是收益额与投资额的比率。是反映收益水平高低的指标。在投融资中常常用到的收益率是到期收益率。
领会:
利率与收益率的区别与联系?
利率是一定时期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收益率是收益额与投资额的比率。利息率与收益率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对于存款来说,由于到期偿还金额与最初投资资本金是一样的,因此,利率与收益率是一样的。对于大多数债权凭证来说,如可流通的债券凭证,由于二级市场价格是波动的,债券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实现的价值就不确定,从而收益率可能会高于或低于票面利率。因此,有些债券虽然有票面利率,但实际收益率与票面利率却不相等,这种反映投资者实际获利水平的收益率又被称为有效利率。
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
识记:
单利率:是只以本金计算利息,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使用的利率。其公式是:I=P*R*T.I指:利息;P指本金;R是利率;T是借贷时间。
复利率:计算利息把定期结算的利息加入本金,逐期滚动计算。基本计算公式是:A=P·(1+r)n ,A为本利和;P为本金;r为复利率;n 为复利的期数。
固定利率:以借贷关系成立时确定的利率为标准,利率在借贷期内不能调整和变动的为固定利率。
浮动利率:以借贷关系成立时确定的利率为标准,利率在借贷期内可以调整和变动的为固定利率。
名义利率:是包含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水平。名义利率与通贷膨胀率成正比,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应越高,才能使贷款人获得的补偿接近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以后的利率水平。
官定利率:是由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即官方确定的利率。比如说,在我国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必须执行,这就是官定利率。
公定利率:是由非官方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如银行同业协会加以规定的,对组织成员有一定约束力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利率。如国债交易市场形成的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或指导作用的利率,它既是一定时期利率水平的一般标准,又是金融监管当局宏观金融调控制的一种指示器。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都可以承担基准利率的作用。
优惠利率:是指国家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本身对于认为需要扶植的行业,企业或个人所提供的低于一般利率水平的贷款利率。如差别利率法和贴息法。
领会:
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影响资金总供求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名义利率是包含着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水平。实际利率是没有考虑通货澎胀因素影响下的均衡利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这一关系表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应越高,才能使贷款人获得的补偿接近实际利率。相反,在通货膨胀率降低后,名义利率也应有所降低。例如,我国在1988年以来,国家对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贴补政策,就是针对物价持续上涨而采取的维持一定水平实际利率的措施。又如,1999年间,连续7次降息,则是在物价下落以及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利率政策。
第三节 利率总水平的决定因素
领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对利率决定因素的分析是以其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本质的认识为基础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态。在借贷关系中,职能资本家把自己的一部分利润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作为借贷资本的报酬,这样,利润就分割为两个部分:利息和企业主收人。而分割利润的依据是利息率,利息率既与借贷资本的供求有关,更与借贷资本的性质有关。因为职能资本家借款是为了把它当作资本以获取利润,如果利息率高到要拿走他的全部利润,使他无利可图,那他就不会去借款。同样,借贷资本家也是以增值为目的而贷放货币的,他的收人不能等于或小于零。因此,正常情况下,利率水平应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也因此被称为平均利润决定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决定理论为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实际利率水平的高低,制定利率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制定利率政策时,除了需考虑社会平均利润率外,还要考虑资金供求状况、企业承受能力、国家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银行经营成本、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价格变动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汇率等因素。
应用:
利率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态。因此,正常情况下,利率水平应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也因此被称为平均利润决定论。即利率水平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决定理论为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实际利率水平的高低,制定利率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制定利率政策时,除了需考虑社会平均利润率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1)资金供求状况。借贷资金的供求情况的变化是影响市场利率变动的直接因素,资金供应增加,需求减少,市场利率下降;相反,资金供应减少,需求增加,市场利率上升。而影响借贷资金供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实际经济因素,有纯货币因素,还有心理因素,资金供求状况可以说是各种影响利率水平因素的综合反映。
(2)企业承受能力。这一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银行利率政策制定和调整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因为我国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因此,银行利率水平的决定是以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为基础的,自1996年以来的7次降息所考虑的因素中都包括减轻国有企业利息负担这一条。但随着深化改革,这一因素将逐渐被资本平均利润率所代替。
(3)国家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是银行确定优惠利率扶植对象和利率优惠幅度的基本依据。而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种工具,它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利率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还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4)银行经营成本。银行经营成本基本包括两部分:支出和一般营业费用。银行的利润与其经营成本成反比,存款利息与贷款利率成正比。因此,存贷款利差越小,银行利润越少,存贷款利差越大,银行利润越多。
(5)社会经济运行周期。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投资旺盛,市场资金需求强劲,市场利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这时,中央银行会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基准利率以提高投资成本,抑制投资。相反,当经济不景气时,投资疲软,市场资金需求不足,市场利率水平降低,这时,中央银行就会采取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基准利率以降低投资成本,从而刺激投资。
(6)预期价格变动率。价格变动与名义利率变动有着直接的联系。要保持实际利率不变,在价格总水平上升时,名义利率也应上升。反之,名义利率应下降。
此外,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汇率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利率水平变化。
第四节 我国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决定
识记:
利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由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和证券市场利率等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利率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利率体系。
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1)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2)银行间利率: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IBOR)、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3)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4)市场利率:指深沪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
领会:
我国利率政策的出发点以及主要决定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确定利率总水平时主要考虑四项宏观经济因素:市场物价总水平、国有企业利息承受能力、银行利润和社会资金总供求情况。
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物价总水平,即把利率与物价挂钩,因为我国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中,市场定价的比例已超过90%,因此,价格基本上可以反映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同时,市场价格对企业公众的心理预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把利率与物价挂钩有助于合理利率水平的形成。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时,十分注重国有企业的利息承受能力,特别是通过优惠利率传递政府的扶贫政策,通过差别利率落实国家业政策的发展要求等。卜今后要使市场利率总水平主要由资本平均利润率求和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等经济因素决定。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应用:
我国利率体系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利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由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货款利率和证券市场利率等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利率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机体系。
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以前,曾长期是官定利率与民间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官定利率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执行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民间利率是违法的。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体系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而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并已经形成了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格局。
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1)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2)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包括有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IBOR)、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3)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4)市场利率:指深沪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
我国利率体系未来发展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
我国应如何发挥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够充分发挥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广义的利率市场化,是指市场利率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主要由资本平均利润率、市场资金供求和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等经济因素决定,使利率能够真正发挥引导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狭义的利率市场化,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中央银行可以有效调控的多层次、有弹性、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
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储蓄及存贷款利率方面,要从收人分配角度出发制定利率。一方面,使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成为既尊重市场利率水平,又能体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意图的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基准利率和现实的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自身的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2)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形成真正的、有影响的的市场利率。(3)通过法定利率的市场化、合理化,制约和引导民间利率,以实现高效、统一、有弹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难关,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完善中央银行宏观间接调控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