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自学考试 > 复习指导 > 文学类 > 正文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 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 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5、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6、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9、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1、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一系列变化,但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没有发生过文化危机。

  2、从广义文化视角看,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3、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从这时起,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

  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它主持编译的《四州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

  5、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地著作,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它表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汇,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6、此外于近代编译的介绍西方的书还有姚莹的《康纪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何秋涛的《朔方备乘》,梁廷极的《海国四说》等。

  7、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局限于物质文明,而且主要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1、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的三个阶段。近代化的动因是民族危机引发文化危机,进而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

  2、19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才形成规模。标志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改革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也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3、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于1861年写成《校分庐抗议》,论述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西文化处理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业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4、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

  5、西政,即西方的政治制度。

  6、从1895年起,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启蒙宣传。维新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启蒙运动是真正有近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7、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其文化宣传也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其领袖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8、严复于1898年出版《天演论》,宣传进化论。

  9、康梁创造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这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但是属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为,其一,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力量太弱,不敢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不得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其二,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肤浅,不得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其三,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西政输入较少,需要独创。由于这些原因,当时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托古改制”,没有完全从封建主义旧文化中脱胎出来。

  10、在制度层面变革中国文化的要求和努力主要发生于20世纪初年,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11、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它标志着中国文化变革进入观念层面近代化的阶段。

  12、新文化运动有三个口号:即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13、个性主义是鼓吹在中国伦常基础上进行富民强国之术的理论。

  14、新文化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的兴起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也从旧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文化。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1、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冲击-反应”论。这种主张是根本错误的,因为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等。

  2、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富有活力,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如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3、围绕如何发展近代文化,先后有“中体西用”论,“本位文化”论、“全盘西化”论。

  4、中体西用论主张西方的物质文化为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体,用为体服务。这一论点的作用一是引进西学;二是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

  5、中国本位文化于1935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以中国的现实需要为标准来取舍中西文化。

  6、全盘西化论的提出者是胡适。他过分强调文化的整合性。

  7、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才是发展中国新文化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8、民族的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它必须为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首要任务,即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民族独立而服务;二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具有民族性,包括文化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交流中国的民族主体意识。

  9、科学的文化,一是指内容是科学的;二是指方法是科学的。

  10、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1、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突出表现在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双百方针的有效贯彻等方面。

  2、在探索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失误和曲折。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摧残、毁灭文化的非理性运动。文革把“左”的思想路线的破坏性作用暴露得最为深刻、彻底。

  3、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衔接上,出现过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错误做法,出现了错误批判电影《武训传》进而批判胡适、胡风、梁漱溟;出现过错误批判“综合经济基础论”和“合二为一”论。

  4、双百方针是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的。

  第二节 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持续十余年的文化研究热潮,一般称之为80年代的“文化热”。

  2、文化研讨实质上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变革在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必然反映。

  3、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现实性,牢牢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对文革及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深刻反思,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思想解放意义,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给改革带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二是它的广泛性,是一次全民关注、参与的综合性研讨;三是它的世界性,是把中国置于世界文化的背景之中,把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的研究。

  4、80年代的文化热带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

  5、80年代文化热中出现的错误观点主要有: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复兴儒学论;西体中用论;新启蒙论等。

  6、彻底重组论立足于20世纪末期来审视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其在总体上已一无足取,必须“进行彻底的反传统”。持此论者多为一些青年学者。

  7、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和理性来指导。

  8、80年代文化讨论中三个最主要的思想派别是: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派、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派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派。

  9、“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和道路。

  10、要坚持古今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这是建立在对文化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

  11、综合创新论在学习、继承毛泽东“古今中外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12、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层面,文化层面构成文化系统。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去。认识到这种关系,是我们把文化当作一个动态系统来把握的关键。

  1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古今中外文化的最佳互补结构,亦即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大学语文
共计461课时
讲义已上传
18020人在学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7218人在学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共计738课时
讲义已上传
87485人在学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989人在学
毛概
共计269课时
讲义已上传
1649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自学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自学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自考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自考报名查分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