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新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德国新历史学派是历史学派的继承者,它在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出现是资产阶级统治下德国政治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尖锐化的产物。
新历史学派直接继承历史学派的传统,但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政策主张,鼓吹社会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
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施莫勒,布伦坦诺、瓦格纳、谢夫莱、卡尔?毕歇和桑巴特等。
二、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特点
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主要是历史归纳法,其特点是:
1.对经济规律的看法比历史学派更走极端。不仅否认一般的普遍规律,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而且否认特殊规律,拒绝一切抽象的理论研究。
克尼斯还未曾把该观点贯穿到研究中,而施莫勒则把否认一切规律变成了新历史学派的特点。他认为,构成经济的是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关系复杂,没有因果联系。一般的、普遍的东西是最复杂、最靠不住的东西。因此,经济学只能具体收集经验材料,加以分类整理。
2.反对在经济学中运用抽象法,主张采用历史统计方法。新历史学派把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变成了“历史统计法”。
他们宁愿几十年埋头收集、整理大量具体的,带浓厚地方色彩的狭隘的经济材料,满足于泛泛的具体现象描述和总结归类,而不去进行理论概括。
三、新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来源 于自考365网 zikao365.com)
1.新历史学派比历史学派更强调伦理、道德因素作用
自命“历史伦理学派”的历史学派还谈到自然、技术等方面的作用,而新历史学派则把道德伦理因素看作经济活动中的决定因素,并以此来说明社会现象。
2.新历史学派比历史学派更强调国家和法律对经济的作用瓦格纳系统阐述论证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国家是“超阶级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
四、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社会经济政策”
1.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社会经济政策”主要是“讲坛社会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2.新历史学派最突出的政治特征和政策特征
新历史学派最突出的政治特征和政策主张是他们的改良主义主张。其宗旨是宣扬改良主义社会政策,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消除革命运动的危险性。新历史学派认为,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劳工问题”,即劳资关系。他们主张改良主义政策,在同情工人的幌子下,用小恩小惠来缓和劳资矛盾。
他们批评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强烈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由国家制定各种法令和实行各种行政措施来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比如:制定工厂立法、劳动保险、工厂监督、孤寡救济等法令;实行河流、森林、矿产、铁路、银行等的国有化,限制土地私有制及改革财政赋税制度。
1873年施莫勒发起并组织了“社会政策协会”,把新历史学派的活动伸进实际的政治领域,从而成为容克资产阶段政府的一翼和咨询机构。他们露骨地宣称:“我们极力反对旨在破坏现行的经济制度,使资本主义消灭、而代之以共产主义社会的那种社会主义。”“我们虽然不满意于现社会的各种关系,痛感改良的必要,但我们不是说要变革一切科学,打破一切现存的关系,我们反对一切社会主义的实验。”
五、新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各自特点
1.瓦格纳的特点
(1)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分类:他把国民经济结构分成三类:
一是营利性经济组织;
二是慈善性经济组织;
三是强制性的共同经济组织。后者位于前者之上。
(2)对国家经济作用的看法: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国家的职能是警察、公务机关。国家救济是社会改良的主要支柱。
(3)他的国家社会主义纲领:P285
①排除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
②“防止利用经济周期的变动”,“制止投机活动”。
③提高工人工资、稳定工人地位、缩短劳动时间,废除童工、女工、扶助老弱病残、保护孤寡等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险。
④把“提高人民群众在道德、卫生、体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政策”归由国家和公共团体管辖。
⑤改组财政体制,使地租、利息、企业利润等纳入“公共金库”或“国库”,将有关土地、资本和企业移归国家和公共团体管理。推进“国营化”和“公营化”,尤其是交通、运输、银行、保险等大企业。
⑥筹措上述财源时,目的在保护下层阶级利益。
⑦通过国家“租税政策”干预投入和所有的分配。通过国家的社会保险措施使国家统治介入个人消费领域。
总之,瓦格纳的国家社会主义改良主张是依靠上层阶级的道义反省及国家权力的干预,防止财富过大积聚。他主张的其实就是“福利国家”。俾斯麦的国家干预和“实践的基督教”的混合体。其本质不过是保守的、容克式的社会政策体系而已。
2.布伦坦诺的特点
(1)根本观点的立场:主张工人阶级团结自由,承认劳动力商品及其时代意义。承认工会的任务和作用。
(2)他和其他“讲坛社会主义者”的区别:他是“讲坛社会主义者”中唯一能理解工会的组织作用的人。他是现代个人主义者,他的改良思想的特点是:强调加强工人阶级自身组织的团结,来改善他们自己的境遇。他是毕生厌恶俾斯麦政权的。
3.施莫勒的特点
(1)施莫勒代表的“讲坛社会主义”的特征:既同保守的自由放任主义相对立,又同激进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相对立。
(2)施莫勒社会改良主义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间阶层,如自耕农、手工业者、中小商人等。后来把“中间阶层”限定为白领工人、职员、经理、经营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公务员等。
(3)实行社会改良的依靠力量:政府
(4)对伦理道德因素的强调:认为国民的经济生活与道德的生活之间有着必然的统一和联系,人们间的道德关系比经济关系更基本,而国家就是这种道义关系结合的具体体现。
(5)施穆勒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他从社会集团和地域范围划分经济发展过程的阶段。提出人类历史到当时已经历六个阶段:
①种族或马克公社经济②村落经济③庄园经济④城市经济⑤领域经济⑥国民经济。
而15-18世纪相当于由城市经济向国民经济的过渡阶段,其时多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其目的在于建设近代国家。
六、历史学派的解体及影响
1.历史学派的解体: (来源 于 自考3 65网 zikao365 .com)
从1890年俾斯麦下台和取消反社会主义者的“非常法”后,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就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和解体的过程。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在理论方面,衰落的原因是:奥地利门格尔对施莫勒方法论的批判,还有新历史学派内部韦伯和桑巴特的自我批评。
(1)1883年,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把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同经济理论的历史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方法,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它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了对“精密科学和精密规律”的研究。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门格尔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补充。
施莫勒立即在《施莫勒年鉴》(1883年)发表了反驳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社学的方法论问题》主要叙述了自己的方法论,避免从正面批判门格尔。他说:某一科学虽然在一个时期主要采用了论述的方法,它并没有任何忽视理论的地方,而毋宁为理论准备其必要的基础,……将来国民经济学必然迎来一个新的时期,而它也只有在利用现在所做的全部历史的和叙述的资料以及统计的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他批评门格尔为获得”精密规律“而假定以”经济人“和”利己心“为出发点。”这是完全不知道社会,钻进象牙塔内的一种朴素的想法“。他强调”一切思维和认识都自然要进行抽象,但不能利用抽象来取代国民经济方面的研究和它的真理。抽象并不像幽灵那样的幻想,像做梦那样的“鲁宾逊故事”,要认识和发现科学的真理,正确的抽象才是重要的。他还指责门格尔丝毫也不理解历史方法的根本立场及其必然性。“
1884年,门格尔又发表《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以致友人的十六封书信形式出现,说施莫勒“在科学论争的领域内是一个不合格的典型”。他将小册子送给施莫勒,但后者仅附一封信又退还给门格尔。
这二人的争论到此告一段落。但其门徒间的争论却持续了20多年。经济思想史上称此为“方法论之争”。
内部原因:P290- P291 2.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对美国和日本影响最大。19世纪70——80年代,历史学派思潮就进入美国。克拉克、凡勃伦等人共同组成了“美国经济学会”。历史学派的经济思想也是美国制度学派产生的先驱。
1882年,历史学派经济学进入日本。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进入日本后,就成为了日本国立大学的“官学”,其影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它对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