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主要支流,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及继承人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又因为他们都注重心理分析,所以又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门格尔是其创始人,其主要代表作是18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也是其主要代表。庞巴维克的主要代表作是《资本与利息》。
一、边际革命的含义和起因
1.含义: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奥地利和瑞士几乎同时出现了彼此独立的系统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为其后不久崛起的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新时期。有人称其为“边际革命”。
2.起因:(有五种,见教材P325)
(1) 认为它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2)认为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把李嘉图地租论暗含的边际分析扩大到了价值论和分配论等方面。(3)认为它是对古典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和成本的一种修正,由强调供给转为强调需求。(4)认为它是经济学家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济学专业化或数学化的结果。(5)认为边际革命的发生是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说,其中第一种原因是出于误解,第二种原因则流于形式上的认识,第三种原因也仅仅是部分认识,第四种原因同样只反映了部分事实,只有最后一种原因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边际革命”的发生,既与反对古典派价值理论的思潮有关,也与造成古典学派衰落、社会主义学说和历史学派等各种“异端”兴起的社会斗争、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条件有关。
二、奥地利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
奥地利学派又叫维也纳学派,该派是19世纪20世纪初盛行的边际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其创始是卡尔·门格尔。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后来,弗里德里希·维塞尔和欧根·庞巴维克发展了门格尔的学说。这三人一起成为奥地利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主观抽象演绎法”及其特点
1.什么是主观抽象演绎法:
简言之就是运用抽象法把经济现象还原为各种要素,再对之进行量的衡量,并找出其运动规律,从而解释经济现象。
抽象:从具体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具体
2.主观抽象演绎法的内容:
(1)把人和物的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他们所谈的“人类经济”完全是超历史的人为抽象出来的“一般经济”。他们认为,“人类经济”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人类的欲望,一是满足这些欲望的物质的有限性和稀缺程度。由这些基本要素就引出了经济问题。
(2)由于欲望无穷、物质有限所产生的“如何以有限的物质来实现欲望的最大满足”问题,就成为经济学的任务。
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类为满足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庞巴维克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特质财富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3.主观抽象演绎法的特点:
(1)注重对于孤立个体经济的研究,是抽象演绎法的立足点。这种方法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元素,社会是个体的简单算术总和;社会经济则是个体经济的简单机械综合,而孤立的个体经济行为则是社会经济的缩影。个人和个体经济是第一性的和本源的,而社会和社会经济则是第二性的和派生的。
(2)把对个人心理的分析作为经济研究的起点。奥地利学派依据边沁的“苦乐心理”学说,把人的心理动机归结为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
(3)强调个人消费,抛开生产,这是奥地利学派研究方法的又一特点。他们认为,满足欲望的过程就是消费,因此,经济本身也就是消费,至于生产,那只不过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手段。生产只是从属因素,消费才是决定因素。
三、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核心和中心思想,庞巴维克对门格尔的观点加以发挥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一整套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物品的价值及其分类:他认为:价值就是表明某种关系。这类关系分为两种:一是主观价值,表示财货与人的福利关系;二是客观价值,表示财货与人的福利之外的关系。a. 财货与其自身的自然的,机械的或技术性后果的关系,也就是说,财货与其使用价值的关系;b. 财货之间相互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指交换价值和购买力。经济学要研究的只是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第二种。
主观价值:价值
客观价值:交换价值
客观价值在主观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释和说明。因此,主观价值是价值论的主体和骨干,价值论的任务就在于解释主观价值的本质、起源和量的决定。
(2)主观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人们对财货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是个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反映。
(3)物品价值的起源:庞巴维克从需要和需要的被满足出发,认为价值取决于主观效用,其有无与大小,完全依人的主观评价为转移。
庞巴维克认为:“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么,我将说这一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总之,奥国学派认为,价值起源于主观效用。
这种主观价值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这个条件就是物品的稀缺性加上主观效用,二者缺一不可。
决定商品是否有价值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稀少性;另一个是主观效用。
他举了涌泉边和灼热沙漠中,一杯水的效用和价值的关系。前者有效用,无稀少性,因而无价值。后者既有效用,又有稀少性,因而具有价值。
(4)价值量的决定:他认为: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来决定。而边际效用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比如10个面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面包的价值应该是面包所带效用最小的为面包的价值。
(5)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它生产出的最终消费品的价值决定,即由它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门格尔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然后,维塞尔把它发展成著名的“归算论”。
对于此问题,有三种解答:
第一、门格尔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决定的。庞巴维克又补充道,生产性物品只有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提供效用即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时,才有价值。即最终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决定。
第二、庞巴维克提出补全物品的价值的构成理论。补全物品的价值是和它作为一个整体所能提供的边际效用相适应的。
第三、维塞尔在此问题上,提出了“归算理论”。他提出,每一种生产资料、每一种工具,每一块土地或者每一份原料、每一种劳务,都代表事业中的一份,这一份,由于对于这种事业的结果有所贡献,因而使结果的一个份额都归算于它,并且它的价值也就必须由这种结果的总数来决定。即生产资料的价值非但来自它们生产的消费品,消费品的价值反而来自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性贡献”。
维塞尔的“归算论”把生产资料的价值归结为具体各生产要素在产品中所占有的份额。生产要素的价值一旦确定,这些要素“也就决定了它所得到的报酬的数量”。所谓“归算”,就是指如何把产品的价值分成适当的份额,再把这些份额分别归属于与生产该产品有关的每个生产要素。他认为,“归算论”不仅说明了各生产要素的价值,也同时解决了分配问题。
维塞尔以X、Y、Z代表三种生产要素。
如果:X+Y=100
2X+3Y=260
4Y+5Z=590
则X=40,Y=60, Z=70
这就是“归算”价值和分配份额。
(6)客观交换价值
客观交换价值指的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互相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是以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财货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即价格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决定的。
庞巴维克认为交换有四种类型:孤立的交换、买者单方面的竞争、卖者单方面的竞争、买卖双方竞争。由于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形成的,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其中,主观评价又取决于财货的边际效用。价格上限为买者的主观评价,下限是卖者的主观评价。价格最终在上下限间形成,即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决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