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是边际效用学派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方面最大的代表是约翰· 贝茨·克拉克
一、维克塞尔的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维克塞尔是瑞典学派的奠基人。他早年在瑞典乌布沙拉大学研究哲学及数学,他是位积极的社会改革活动家,马尔萨斯主义的狂热崇拜者。其代表作有:《价值、资本与地租》(1893年)、《利息与价格》、(1898年)、《国民经济学讲义》第一卷(1901年),第三卷(1906年)。
他的著作在欧洲大陆早已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但由于英、美两国受马歇尔理论体系的支配,直到本世纪30年代经凯恩斯、哈耶克、罗宾斯的介绍,才日益受到重视。他的经济思想源于德国历史学派之外的各个学派,但受洛桑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影响较深。
(一)维克塞尔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他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框架将边际主义学说的各部分综合起来,从而显示了各派边际主义学说的共通性。他首先批评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之外的对价值源泉的各种解释,以自己的方式说明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他指出:三点。
(1)亚当·斯密以水和钻石为例的“价值悖论”中所说的使用价值不会是全世界所有的水和钻石,也不可能是某一特定单位的水和钻石,否则便会得到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完全相等的荒谬结论。
(2)解释物品交换,必须从使用价值具有可变性为基础,即“同一物品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效用。所以相对的使用价值在同一时间对交换双方的这一方或那一方可以分别大于或小于相对的交换价值。”这里所谓对交换价值应读作交换来的使用价值。
(3)在可变的不同程度的使用价值中,只能由该商品或该商品一单位在一定情况下将具有的或可以想象其具有的最小效用,来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个效用度就叫做商品的边际使用。
(二)维克塞尔的生产力分配论:
他首先依据生产三要素论,收益报酬递减律及完全自由竞争和静态分析方法,得出了土地和劳动报酬的边际生产力规律。这没有多少新意。
他的特点是对资本利息的解说,企图把杰文斯的资本概念,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率和屠能的边际生产力论统一起来,使分配论具有一种统一形式。
他认为,资本(实指生产资料)唯一的功能在于使生产从始至终能经历一段时间。因此,“时间”因素是资本概念的核心。他又认为,资本实际上是蓄积的劳动和土地,即过去的劳动和土地的产品,只是现在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不同于土地和劳动的形式罢了。据此,他合乎逻辑地把资本生产力归结为蓄积劳动和土地的生产力。
二、威克斯蒂德的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威克斯蒂德的主要著作是:《分配规律的协调》《政治经济学常识》
他的观点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这主要表现在:①边际分析的精深②边际主义的成本曲线和分配规律方面
(一)威克斯蒂德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他把分配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相联系,认为:“交换价值规律本身就是社会一般资源的分配规律。
(二)威克斯蒂德的边际生产力的一般分配规律:见P367页。
威克斯蒂德认为,“如把被分配的某种产品(P)看作各种生产要素(A,B,C……)的函数,那么,每个要素的(边际)重要性就取决于该要素的微小增量对该产品的影响(假定其它变量不变)。这就暗示着,任何要素(K)能够坚持共享(否则就有撤回的危险)该产品的比例将是
(三)威克斯蒂德的分配论的最大特点:如果能够证明按照边际效率决定各要素分配份额,正好把全部产品分光,就最终说明了各要素分配规律的协调一致,也就进一步证明了边际生产力的重要性。
即:如果产品是各生产要素的函数,即P=F(A,B,C……),则各要素增量(增量单位*边际效率)之和,应该等于产品总增量价值,或各要素的价值等于总产品的价值。
三、约翰·贝茨·克拉克的经济理论
克拉克是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者,克拉克的主要代表作是《财富的分配》(1899),《财富的哲学》(1895)、《经济理论纲要》等。
(一)克拉克经济学说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后来居上,但由此引起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为了反对和取消工人阶级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新的辩护理论为之服务。以制度学派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和以理论学派为代表的经济理论就适应了当时这种社会需要。
克拉克的理论是在美国传统的阶级调和论和边际主义基础上提出的。
(二)克拉克的一般经济学、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内容他认为:
经济学应分为 (来源 于自考365网 zikao 365.com)
(1)一般经济学
一般经济学是研究“一般的普遍的规律”的。他认为一般的、普遍规律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没有交换和组织时的生产与消费,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发生作用。其正确性也无须加以证明。
(2)静态经济学静态经济学是研究静态条件下的经济规律。“静态”是指交换和其它经济组织的形式和活动方式不变,即,人口、资本、生产技术和方法、产业组织形式、消费者的欲望倾向这五种因素不变的情况。静态条件下的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就是所谓“静态经济规律”。
克拉克认为,上述静态条件中的五种因素如发生变动,那就是经济的“扰乱因素”,而阻碍自由竞争和资本、劳力自由转移的因素,则是“磨擦因素”。真正的静态是完全抽象掉“扰乱因素”和“磨擦因素”的。虽然,现实中并没有这种静态条件,但在经济分析中,必须假定如此。因为只有在理想的假定静态中,才能找到自然的、正常的经济规律,发现价值、工资和利息的基础,才能真正捕捉到决定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些外,充分自由竞争下所达到的均衡状态,也是很接近静态状况的。
克拉克认为,全部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基础和中心,就是静态经济学。
(3)动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是研究“动态经济规律”的,也就是研究在经济中已经有交换和其他经济中已经有交换和其他经济组织,而且人口、资本、生产方法、产业组织形式、消费欲望及倾向等都发生变化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克拉克认为,动态是静态被扰乱因素和摩擦因素破坏、干扰的结果。现实社会是变动的,因此,研究动态更符合实际。可是,没有动态中的干扰,自然规律就会纯粹地起作用。因此,应该排除干扰和阻力,去研究静态经济。
克拉克认为:一般经济学是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前提,而在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中,静态分析是基础和中心。静态是抽象,动态是具体,静态是前提和基础。
(三)克拉克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重点:工资论和利息论分配理论是克拉克研究的中心问题。他把分配作为“社会经济”的范畴,把分配规律作为“社会经济”的规律。他把社会收入分为工资、利息和企业家利润。工资包括工人的报酬、企业家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报酬;利息则是货币资本家和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收入;企业家利润是商品售价扣除补偿成本后的收入,再扣除工资和利息所剩下的余额。这实际是指企业的超额利润,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静态经济学中是没有它的地位的。静态中只有自然工资和自然利息。因此,克拉克重点是在静态中,研究自然工资和自然利息的基础,以便说明它们各自的来源和标准。
至于地租,克拉克则认为这是利息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资本的一种特殊形态。
克拉克提出的分配所依据的一般经济规律包括:
(1)个人经济生活是以自然物质为手段,间接为自己服务的过程。这种“手段”即财富。任何经济制度下,人们总是以物质做媒介来为自己服务的。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是生产和消费的普遍规律。
(3)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递减规律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规律。
下面,就研究一下克拉克分配论的核心,静态的“工资论”和“利息论”。
1.工资和利息的来源及自然标准。这里,克拉克是以“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说明的。其“边际生产力论”其实是“生产要素论”、“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论”的混和物。这种理论认为:
(1)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因而各要素都具有生产力,都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都应该从生产成果中获取相应的份额。
(2)上述三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都是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克拉克把这一规律具体化为静态下的“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
(四)克拉克提出的分配论所依据的一般分配规律1.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在资本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每单位连续增加的工人所提供的产品会越来越少,因为每个工人相应的技术装备条件恶化了。
2.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工人人数不变的前提下,每单位连续增加的资本所能提供的产品,将因其使用的工人减少而递减。
3.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决定: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工资的自然标准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由边际工人的边际产量决定。这个标准也决定了处于劳动日、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条件下全部工人的工资水平。同理,他认为,利息的自然标准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由边际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该标准也决定了同样条件下全部资本的利息。
他认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则由产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的力量对比决定。
用图24-1表示工资的决定:假设资本额不变。AD表示投入的劳动单位。AB表示第一个劳动单位的产量;A1B1表示第二个劳动单位的产量……CD表示最后一个劳动单位的产量,也就是边际劳动生产力。BC曲线表明劳动生产力递减。该图中,CD决定全部劳动工资率的水平。
克拉克还以这样的相同图形表示利息的决定。他假定劳动量不变。最后,CD表示资本边际生产力,并决定全部资本的利息率。
4.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决定: (来源 于自考365网 zikao365.com)
同理,他以“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来说明他的利息率。认为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任何一个单位资本的利息率。
在论证为什么最后一个单位资本和劳动决定工资率和利息率时,克拉克用竞争和供求关系来说明。认为只有由最后生产力决定的工资和利息才能使产业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这个工资和利息就是均衡的即自然的、正常的和静态的标准。
5.克拉克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结论及其目的。
(1)劳动和资本都参与了财富和价值的创造,劳资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反映在收入的提高都依赖于生产力的提高。
(2)工资和利息都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都受静态条件下“边际生产力”的支配。
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遍接受了克拉克的观点,认为:
(1)工资由劳动者人数和边际劳动生产力决定。工资与劳动人数成反比,与边际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2)当劳动生产力不变时要提高工资就得减少工人,要消除失业就得降低工资。他们认为在短期内,边际劳动生产力是随工人人数增加而递减的。这就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留出了一个发挥作用的通道。
(3)增加投资会提高利息和工资,所以应降低放款利息,鼓励投资。
对克拉克理论的简要评价
(1)资本生产力递减,与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观点相近。生产要素并不是价值实体,也不是价值源泉。资本本身可以成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但不能等同于生产力。
(2)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中,随着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不断增加,相应地可能会在产品上会有递减现象,但不是任何条件下都会如此。即使在这种递减的条件下,克拉克的这种无条件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资本与劳动力之间总是有个合理比例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
(3)克拉克的图示中有两个矛盾:A.按照他的图形,生产资料和资本生产力递减时,就无法表达劳动生产力的递减。反之亦然;B.在劳动生产力递减时,生产资料(资本)就表现出没有生产力。如果工人拿走全部产品,又会和他的理论相矛盾。
(4)克拉克从静态假设前提中,却得出实际的结论。这是错误的,它缺乏从抽象向具体的转换。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克拉克的“过渡性利润论”。克拉克把利润仅看作技术改进带来的超额利润,把平均利润看作资本家管理的报酬和工资。他认为,在工资角度上,平均利润那一部分也受支配工人工资的同一规律所支配和决定。这就把企业家从资本家中分离出去了。此外,他认为超额利润属于动态范畴,是不稳定的暂时过渡状态。竞争会使之消失,分别归于工资和利息之中。由于利润是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差额,与生产无关,它是社会进步造成的额外收入,是一种流通过程的现象。因此,工人没有必要为利润而发动革命,只要生产发展了,自己的利益就达到了。这种观点当然是一种否认剥削和革命的论调。
关于团体的收入分配问题。
克拉克也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对此加以说明。他认为,团体收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价值),而后者又取决于产品的边际效用,这样,他就彻底以边际原理去说明分配问题,从而建立了一套边际主义分配理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