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利阿尼的效用和稀缺性价值原理
1、加利阿尼的时差利息论的萌芽:他赞成借贷取息,但认为要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借贷在时间,地点上的分离,意味着风险,应该对其支付报酬。利息即“贴水”。
2、这一观点对于以后观点的影响:这种观点是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的先导。
四、孔狄亚克的价值论观点及其对于后人的影响:
法国的孔狄亚克认为,价值来自需求和欲望,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少性,并随需求强度及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动。他也强调了货币价值会随人的感觉而变动的情况。
他认为:价值来自需求和欲望,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少性,也强调了货币价值会随人的感觉而变动的情况。后来的萨伊也强调和拥护效用价值论,不过萨伊没有明确提出效用价值论。
五、威廉·福斯特·劳埃德的观点:
19世纪30年代,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劳埃德;另一个是朗菲尔德。
英国经济学家劳埃德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解释商品价值决定的第一人。他对斯密的价值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价值就是“对所占有物品的估价”,而这又总是同物品的“特殊效用”有关。所谓“特殊效用”,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感受。劳埃德还看到了这种“特殊效用”会随着人的欲望不断被满足而递减。他认为,归根到底,价值一词无非是指心理的感受,它总会在被满足的欲望和未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出来。“价值并不表示某个商品的内在性质。它是一种心理感受;它随着影响这种感受的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被感受之物的内在性质却没有任何变动。”可以说,劳埃德比较早地提出了后来被充分发挥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某些基本思想。
六、芒梯福特·朗菲尔德的观点
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几乎与劳埃德同时对古典劳动价值论提出挑战,但二人不同。朗菲尔德认为决定供求的是生产成本和效用。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的“边际成本”,即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成本。他还由此引申出类似于后来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观点。
他在分析需求方面时,提出了类似于边际需求的观点。他把“一个人愿意并且能够为该商品支付的数额,或是他不愿意没有该商品,从而放弃该商品对他所提供的喜悦的数额,”称为“需求强度”。他认为“需求强度”会因人因价格而异。
他以客观意义解释价值,把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认为,价值决定于供求,决定供求的是生产成本和效用。在分析需求时,提出了类似边际需求的观点。
七、戈森的商品“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
19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对以前的效用价值论加以综合,提出了较完整的以消费者心理感觉为基础的价值论。
戈森被视为边际效用学派的直接奠基人。他在1854年发表的《交换规律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准则》中提出戈森定律:
第一个是“效用递减规律”也称为戈森第一定律,人的某种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第二个是“边际效用相等规律”,也称为戈森第二定律:为使享乐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可在各种享乐间自由选择。但当他的时间不足以使其享乐完全达到饱和时,他一定会首先满足各种享乐的一部分,使得在他中止享乐时,每一单位享乐量是相等的。这实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主观效用价值论。他认为,价值即数量有限的效用;效用和价值是物品满足人享乐的能力,所以是主观的,相对的。价值量随物品提供的享乐量而定,并且随物品数量增加而递减,当各边际价值相等时达最大。
但戈森并未得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他也没把价格决定因素归结为效用,相反,价格变动是引起消费方式变动,从而引起效用变动的条件。总之,尽管戈森的理论还未达到后来那样全面和成熟,但他却为边际效用价值论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启发。
戈森把自己的理论发现比之于哥白尼的伟大发现,不过当他在世时,其上述理论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发现了它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被命名为“戈森定律”,成为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渊源和基础。戈森本人也被奉为边际效用论的先驱和奠基者。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下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也进一步发展。对资产阶级统治较大的威胁是,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对抗,以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边际效用学派适应了这种形式,美、法、奥诸国几乎同时出现了边际主义的系统性著作:英国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法国瓦尔拉斯的《纯粹政治经济学要议》、奥地利卡尔·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他们各自独立但又几乎同时提出了系统的大致相同的边际效用论。奥国学派和数理学派即由此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