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罗维茨媒介理论与麦克卢汉、戈夫曼的理论的联系。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戈夫曼的社会学的情景决定论,构成梅罗维茨理论的两大源头。从麦克卢汉那里,梅罗维茨吸取的观点:(1)“媒介即讯息”;(2)传播形式的转变是对社会变化产生作用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他指出,一旦人们进入一种社会环境,他们就希望并且需要对这一社会环境获得一定的了解;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如,当法官“在前台”时(即在法庭时)必须身穿黑色的法官礼服正襟危坐在法官席上,而不能盘腿坐在陪审团旁边。
梅罗维茨主要论点
梅罗维茨批评麦克卢汉的理论对人们的日常的社会互动结构和动力缺乏分析,并从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吸收情境决定人们行为的合适性的观点,即“前台行为”“后台行为”的观点。梅罗维茨试图把麦克卢汉、戈夫曼的观点融合在一起。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如在一家餐馆厨房中,服务员们正在议论某些顾客的古怪行为并讨论如何获取大笔小费,这本来可说属于“后台的”行为。但是,由于他们忘记了“关上”内部通讯联络系统,几位在餐馆就餐的顾客听到了这种“后台”说笑,那么,这种谈笑就不再是“后台”的行为了,就会显得不适当。如果将这种情况下的这种谈笑与在关闭内部通讯系统的情况下他们的同样的说笑相比,尽管谈话者所处的自然场所没起变化,但整个事情的情境却有了变化。
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如在大学的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就论文提出质疑和研究生作出答辩后,答辩委员会需要在研究生暂离会场的情况下就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讨论,投票表决通过与否。按照梅罗维茨的理论来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就情境角色而言,他们的讨论一事的恰当性,不仅在于发言者的地位都是答辩委员会成员,而且在于研究生本人不在场。
梅罗维茨在分析情境时说,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例如某位冷静的、医术高超的医生发现需要动大手术的病人竟是他的儿子,他可能会感到自己难以在施手术时保持镇静,由他主刀实在不适宜,因而提出由别人主刀。根据梅罗维茨的观点来讨论此事,这里可说有情境重叠、社会角色混淆的问题:这位医生已兼有亲属的身份,这时的情况是医生兼亲人面对病人兼亲属,亲人的焦躁不安影响了医生的职业冷静。
梅罗维茨指出:
①媒介的运用可以混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限。
②这种不同情境的界限混淆,会导致新的情境的出现。
③行为要适合具体的情境。因此,新的情境的出现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
3、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众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享,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
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原先特点分明的、不同情境的界限之混淆,导致了社会角色界限的相应混淆。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浅析
梅罗维茨的理论价值与缺陷:
(1)价值:
A.把传播媒介看作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研究;
B.较好地处理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2)缺陷:
A.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
B.梅罗维茨的理论还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于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过分强调媒介的特点决定其传播方式,也决定其对社会的影响。
C.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为一谈,缺乏概念上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