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概述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二、亚当斯密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二)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三)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四)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举例说明:
四、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概括
在某一同质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各国都有利。简单的说是各国取最优,各国均得利。
五、绝对优势理论简评
绝对成本说是科学成分与非科学成分的混合,其正确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连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的产品都没有,处于全面的绝对劣势,这个国家是否会在外界有力的竞争下被迫与世隔绝?是否还应该进行贸易?如果进行,是否还存在普遍的贸易利益?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该集中资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劣势更小的的产品。总的来说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四、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一)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主张
李嘉图同样也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在充分自由贸易的制度下,每个国家自然会将其资本和劳动投入那些对它来说最为有利可图的行业。而且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同全社会共同利益的结合妙致毫巅。通过推动工业的发展,通过对能工巧匠的报偿,通过最有效地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特有权利,这样的制度就可以最有效同时又是最经济地分配劳动。这样一来,由于产量的普遍提高,它还必定会将利益扩散开来,通过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交换,把个人同社会,各个国家同整个文明世界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李嘉图不仅对斯密论及的那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而且还将它伸向了整个世界。
扫描二维码关注"zikao566"微信,获取最新自考成绩、自考报名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