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的,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Ⅰ来表示),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来表示)。
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 、剩余价值(m)。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即货币形式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考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实现,要求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既要能够补偿两大部类对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又要能够补偿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同样,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要能够补偿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家的消费需求。
总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失调,就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致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不能顺利进行。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等。
萧条阶段的特点,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 失业不再增加,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等。
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扫描二维码关注"zikao566"微信,获取最新自考报名、自考成绩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