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不重视金融政策的原因
1、经济理论的影响——凯恩斯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主要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对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则认为不一定有效。他们的道理很简单。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一般厂商的存货很多,那时即使利率再低,厂商也不愿意继续增加投资。即使货币当局一再降低利率,投资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因为利率再低也不能是负的利率,当一再降低利率仍不能起到刺激投资作用的时候,货币政策就失去了有效性,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大行其道,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受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对金融政策(货币政策)不重视也就不奇怪了。
2、自身原因。因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货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用货币购买的全部商品和劳务在整个经济当中所占的比率很低,在有些发展中国家中,人们对利率的变化很不敏感,所以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非常有限。
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一些原因,也使得货币政策在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利用行政的手段或法律的手段,确定和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由于战后大部分时期中,许多国家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很难发挥作用,也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对货币政策的重视程度。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货币价值的一个比率或者一个比价就涉及到一个汇率制,
固定时采取的是一种人为的措施,行政的干预,法律规定它有义务维持本币与其它的某一种货币一般来说很长的时间都是与美元相比较。作为一种参考的标准。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的政府有义务在固定汇率水平上按照市场要求被动的买进外汇。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些国家,它的外汇储备将完全受到国际外汇收支的影响,使得政府不能很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所以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不能够自主地控制,也就是很难发挥作用,也在降低发展中国家对于货币政策它的重视程度。
假设一个国家经济不景气,要求货币当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假如仅仅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要求这个国家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另外还可以通过降低准备金的要求。
货币供给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手持货币增加,超过了它意愿想要增加的水平,而这个时候人们会把多余的货币释放出去,在市场范围内,需求就会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刺激物价上涨。所以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伴随着物价上涨这样一个现象存在。
物价上涨一般来说与其它国家相比,存在着货币贬值的现象,作为一国政府,它要维持固定汇率制,所以不允许这个国家货币贬值,本来有这样的趋势,要进行干预,要抑制需求的增长。
一般衡量投资的收益率用利息率来衡量。本国利率降低,将导致资本外流。本来货币供给增加,但是由于资本外流,使得本国货币供给又减少了,所以它不能有效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所以就不能够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在固定汇率制状态下,如果一个货币当局想要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经济由低迷不景气走向繁荣将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效率。
假设一个国家现在处于通货膨胀,即经济过热的状态,应该采取紧缩性地货币政策。要求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在公开市场业务当中,可以通过售出债券收回适当的货币供给,提高准备金率,都可以使得货币供给减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总支出减少,使经济重新走向稳定。
由于货币供给量减少,使得这个国家利率提高,资本流入,货币供给增加,投资与消费进一步增长,经济又走向过热,甚至通货膨胀。
扫描二维码关注"zikao566"微信,获取最新自考报名、自考成绩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