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因为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
(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
(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A.对对象本身的超越。
B.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童心”说,“最初一念之本心”。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第二次天真”和“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意思是说,对于已是成人的艺术家来说,“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是又是非常孩子气的”。这看起来是对立的,但作家、艺术家的视角,就是这种双重的视角,他们一方面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可另一方面又是以儿童般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充分地把生活的诗性光辉放射出来。
文本
又称为“本文”,是英文text(原文、正文)的意译。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文学文本
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总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1.文学文本的自身特点:
(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具体人说的一段具体话语)
(2)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2.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
扫描二维码关注"zikao566"微信,获取最新自考报名、自考成绩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