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活动
虽然总统竞争每四年举行一次,但是许多人感到对竞选大战的运作没有真正的理解。
11月份大选的获胜者几乎肯定是共和党或民主党的提名者。小党派或独立候选人,如1968年的乔治·华莱士,1980年的约翰·安德森或1992年和1996年的罗丝·佩罗,可能从大党的提名人那里拉走了一些选票,但几乎没有人可能战胜他们。
大党提名人具有得到党的忠实信徒支持这一关键的优势。20世纪早期,这种支持是如此坚定、可靠,以至于较大党派候选人的胜利几乎是肯定的。华伦·G·哈定在俄亥俄州的家乡接受了1920年共和党的提名,并且在竞选大战大部分时间里都呆在俄亥俄。他大获全胜只是因为当时投票的大部分是共和党党员。在近几十年内,党员对党派的忠诚削弱了,但2/3强的国家的投票人依然认为他们自己是共和党人或民主党人,他们大多支持自己党派的总统候选人。即使是来拥有最低水平党派支持的民主人乔治·麦戈尔,在1972年仍得到了近60%本党派投票人的支持。
总统候选人的行为颇讲究策略。在决定是否遵循一项行动方针时,他们要尽量估计一下该方针对投票人可能具有的影响。在1992年竞选大战期间,小石城 克林顿竞选总部的墙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经济、蠢货"。这条标语是克林顿的首席战略詹姆斯·卡维尔的,主意,作为候选人和竞选班子全体成员的警世语,使这场竞选大战集中在国家缓慢增涨的经济上,这成为最后击败布什的策略。
如同在1980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吉米·卡特输给了罗纳德·里根,投票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意图改变的愿望。
候选人尽办突出表现一种强有力的领导形象。然而,投票人是否接受这一形象,比起候选人的个人特点来更要依靠外部因素。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布什的支持率达到91%,这是本世纪30年代开始民意测验以来的最高记录。一年后,因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布什的支持率降低到40%以下。布什尽力去激起人们对他在战争时期强有力的领导形象的回忆,但投标票人依然关心经济问题。
候选人的策略的形成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宪法的这一条款:每个州具有的选举人的票数与其在国会中的代表人数相同。因此,每个州因其参议院代表得到两张选举人票,依靠其众议院代表得到不同数量的选举人票。总共有538张选举人票。要赢得总统职务,一个候选人必须得到选举的多数票,即270张选票。
候选人特别关注是否能赢得人口最多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有54张选举人票)、纽约州(33张)、得克萨斯州(32张)、佛罗里达州(25 张)、宾夕法尼亚州(23张)、伊里诺伊斯州(22张)和俄亥俄州(21张)。仅在11个最大的州的胜利就可提供选举的大多数,因此总统候选人在那些州花费大部分时间进行活动。1992年,克林顿只得到43%的大众选票,相比之下布什得到38%,佩罗19%。但克林顿获取支持的州给了压倒优势的370张选举人票,相比之下给了布什168张,佩罗一张也没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