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第六章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其变化
【单选、多选】对于民国北京政府来说,财政收入主要有两大来源,即国家税收和内外借款。
【单选、多选】国家税收田赋、关税、盐税是主要的三项。
【单选】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输德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贷款,称为“善后大借款”。
【单选】“西原借款”是段祺瑞政府通过他的日本顾问西原龟三向日本借的一系列债款。
【名词解释】善后大借款: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以办理善后为名,1913年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以中国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英税款作担保,并聘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被外国列强控制(或外国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名词解释】西原借款:1917~1918年,日本对华的借贷资本输出(或日本通过政治贷款来支持和控制北洋军阀政府),解决北洋军阀政府的财政危机。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款,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被称为“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为取得“西原借款”,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全面侵占中国东北埋下隐患。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商业,金融业和城市公用事业
【单选】1897年,在上海出现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
【单选】1905年,在北京出现中国第一家由国家经营的银行,即户部银行。
【多选】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
【多选】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的“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被称为“北四行”。
第三节 民国初期的中外经济关系与对外贸易
【简答】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外国在华贸易投资的增加,外商的经营网由城市伸向农村,从沿海伸向内地,这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农副产品的直接收购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外国商品的销售量。
(2)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的购销领域,尤其在铁路修通、轮船通航、汽车通行后,使各种货物进出便利快捷,有些原来没有被开发利用的货物,也开始成为大宗出口货物。
(3)中国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扩大了进出口贸易量,仅就进口而言,各种机器设备、钢铁等物品的进口也在不断增加。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工矿业与交通运输业
【单选】从1912到1914年,私人资本企业发展迅速,几乎是每天都有注册设厂的。
【单选】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21年的战后几年当中,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名词解释】“黄金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21年战后几年,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战争和战后恢复,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工矿领域和交通领域表现的最为显著。这个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
【单选】有“火柴大王”之称的“鸿生火柴厂”,是民族火柴工业中的佼佼者。
【单选】由于出口迅速增加,面粉业、榨油业等部门得到迅速的发展。
【单选、多选】在华商面粉厂中形成了两个资本集团,一个是号称“面粉大王”的茂福新集团,另一个是在上海有实力的阜丰集团。
【多选、论述、材料分析】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开始把注意力又转向中国市场,对华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再度迅猛增加。
(2)民国北京政府的金融危机开始暴露出来,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得的影响。外国银行乘机发行纸币,操纵中国货币市场。
【单选】1922~1926年这个时期,私人资本企业受冲击最大的主要有棉纺织业和面粉业。
【单选、多选】私人资本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大中型城市,其中,又以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通商口岸最多。
第五节 民国初期的农村经济
【多选、简答】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现主要表现在:
(1)富农经济。
(2)经营地主的增加。
(3)商业性农业种植区。
(4)新式农垦公司。
(5)农村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滋长。
【名词解释】经营地主: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土地较多的地主,雇工经营部分地地。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过着地主式的剥削生活,其出租的土地和农场的规模也比富农大,所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
【名词解释】富农经济:指的是近代一引起富裕农民采用长工种地,进行部分商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上虽然还未达到资本主义大机器农业的水平,但由于生产投入的资金相对多而使生产力比小农经济有所提高。根据资本主义性质的多少,富农经济可分为新式富农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