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这种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答:1、认识主体:第一,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第二、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不是起源自然的存在物,不是从自然界以外来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第三、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2、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第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三、真理和谬误
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
2、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四、真理的展性。
1、真理的客观性。其一,是指任何零点理都饮食不领带于主体,不领带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总之正确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领先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领先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相关链接:
2020自考报名方法 ※ 2020年自考报名条件 ※ 各地自考政策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