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02. 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103.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宪法明确规定了党的领导地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104. 公有制经济:
[1]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105.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利。
106.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说,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任何公民都要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也都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和制裁;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07. 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权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108. 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109. 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
110. 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等。
111.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保守国家秘密;
[4]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依法纳税。
1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的立法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5年。
113. 国家主席: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为5年,连任不得超过2届。
114.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15.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116.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每届任期5年。
117.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18. 行政法律制度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9. 行政法律制度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是贯穿于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所有环节,并由全部行政法规范反映出来的共同原则。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120.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21.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122. 商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商事关系是商事主体基于营利性行为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特殊的民事关系。
123. 我国主要的民商法律制度: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海商法,票据法。
124. 合同法: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制定了《合同法》。
125. 物权法:物权是权利主体依法享受直接支配其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126. 侵权责任法: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以及高度危险责任等,均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127. 继承法:继承权是继承人依法享有的、能够无偿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继承方式主要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128.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以及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标记、信誉等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商标权法》。
129. 社会法法律制度概念: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0. 我国主要的社会法法律制度: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
131. 劳动法:是所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32. 就业促进法: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就业促进法》。
133. 刑事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
[2]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34.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135. 犯罪客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各种要件的总称。包括危害行为(必须具备的要件)、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36. 我国刑法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137. 犯罪类型:我国根据刑法犯罪客体的不同将犯罪分为十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138. 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9. 行政诉讼程序——起诉与受理程序:起诉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受理是人民法院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予以登记立案,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行为。
140. 行政诉讼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违反法律、法规,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也称再审程序。
141.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概念:民事诉讼法是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2. 民事诉讼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143. 民事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包括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
144.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概念: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5. 刑事诉讼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享有一定诉讼权利、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人。
146. 取保候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责令其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147. 形式诉讼程序——立案:立案是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
148. 形式诉讼程序——起诉程序:刑事起诉分为自诉和公诉。凡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149. 形式诉讼程序——审判程序:指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150. 形式诉讼程序——执行程序:是人民法院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付诸实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处理与之有关的减刑、假释等刑罚执行变更问题时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方法。
151. 仲裁:仲裁是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者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
152.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2]公平原则;[3]独立原则;[4]一裁终局原则。
153. 仲裁程序:包括申请和受理,组成仲裁庭,开庭和裁决,裁决的执行。
154. 调解的原则: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并遵循自愿、平等原则,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原则以及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
155. 人民调解的注意事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当事人之间就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