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1、临床休克抑制期相当于休克病理生理分期的
A.微循环痉挛期
B.微循环扩张期
C.微循环衰竭期
D.正常微循环
E.微循环代偿期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临床休克抑制期相当于休克病理生理分期的微循环扩张期。
2、急性肠梗阻易引起的休克是
A.失血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低血容量性休克
D.神经性休克
E.心源性休克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急性肠梗阻有痛、吐、涨等临床表现。呕吐导致体液大量丢失,从而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3、处理休克的首要措施是
A.处理原发病
B.扩充血容量
C.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D.应用抗生素
E.增强心功能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处理休克的首要措施是抗休克进行扩容。
4、处理休克的根本措施是
A.处理原发病
B.扩充血容量
C.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D.应用抗生素
E.增强心功能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处理休克的根本措施是处理原发病。
5、关于感染性休克,正确的是
A.以继发于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的感染为主
B.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同时抗休克
C.又叫内毒素性休克
D.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与低血容量休克不同
E.应早期应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灌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感染性休克继发于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的感染为主;治疗以抗休克为主,同时抗感染;是由于G-杆菌释放内毒素导致。
6、患者男,53岁,火灾事故中,大面积烧伤后1天入院,约占全身35%的面积为大小水疱,血压偏低,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
A.休克
B.心功能衰竭
C.肾功能衰竭
D.肝功能衰竭
E.感染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由题干可知该患者全身35%的面积为大小水疱,血压偏低,可看出是因为体液的大量丢失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
7、患者女,45岁。急性腹膜炎入院已休克。现取中凹卧位,具体的头、躯干(上身)和下肢分别抬高
A.上身5°~10°、下肢10°~20°
B.上身5°~10°、下肢20°~30°
C.上身10°~15°、下肢20°~30°
D.上身15°~20°、下肢15°~25°
E.上身20°~30°、下肢15°~20°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
8、肝脾破裂出血引起的休克属于
A.低血容量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心源性休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肝脾破裂出血引起的休克属于失血性休克,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9、关于休克造成的肺损伤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内皮损伤
B.肺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肺泡过度膨胀
D.氧弥散障碍
E.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肺泡过度膨胀引起的是肺气肿。
10、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首选补充
A.等渗盐水
B.全血
C.血浆
D.红细胞
E.碱性液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首选补充等渗盐水(先晶体后胶体)。
11、休克患者在补充足够液体后,血压偏低,中心静脉压正常,应给予
A.强心药
B.利尿剂
C.血管扩张药
D.血管收缩药
E.大量皮质激素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中心静脉压正常说明循环血容量正常,血压偏低则需要强心。
12、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是
A.心排出量减少
B.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C.外周血管阻力升高
D.组织细胞坏死
E.酸碱平衡失调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B型题
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D.组织灌注量增加
E.毛细血管后括约肌收缩
1.微循环扩张期表现为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微循环扩张期: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量继续减少,组织处于无氧代谢状态,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毛细血管广泛扩张——大量血液淤滞于毛细血管——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
2.微循环衰竭期表现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内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和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随着各种凝血因子消耗,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严重出血倾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