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概述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出现异常。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以及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频率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
异位心律失常: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部位,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和逸搏心律。
冲动传导异常
传导阻滞: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
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的成人频率为60~100次/分钟,PR间期为0.12~0.20秒,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立。
窦性心动过速
频率:>100次/分,一般100~150次/分。
病因:包括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
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
治疗原则:去除诱发因素,必要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窦性心动过缓
频率:<60次/分。
病因:多见于健康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等。
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分。
治疗原则:无症状不需治疗,出现症状时使用阿托品等药物。
窦性心律不齐
频率:60~100次/分,快慢不规则。
心电图特征:P-P或R-R间隔长短不一。
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是由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引起的心脏搏动,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偶发期前收缩:大多无症状。
频发期前收缩:可能引起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病因,消除诱因。
药物治疗:偶发期前收缩不需特殊治疗,频发期前收缩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颤动
颤动是异位搏动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范围形成的心律,包括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
心房颤动
病因: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f波。
临床表现: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等。
治疗原则:控制心室率,转复心律,抗凝治疗。
心室颤动
病因: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
临床表现:迅速意识丧失、抽搐、发绀等。
心电图特征: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无规则波浪状曲线。
护理措施
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适度活动。
饮食护理:选择低脂、易消化、营养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心律等。
用药护理: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心脏电复律护理:注意电极板放置和放电过程。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心电监护,限制体力活动,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点击下方链接领取[初级护师]真题/考点/模拟题等资料>>>
相关推荐:
历年初级护师考试真题答案 | 初级护师考试模拟试题 | 考点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