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面对发展和竞争,护士的角色功能不断扩大,在服务过程产生了多种困惑;感到职业的价值受贬值;由于不良工作环境和不规律生活方式的影响加重了护士心理负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护士心理压力作一分析。
从医学背景上分析:医药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高、精、尖技术脱颖而出;护理专业本身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体系;和病人实行面对面服务,尤其是危重病人诊断复杂,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医疗问题,给护士在工作中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护士在校学习知识局限,护理纵向知识结构设计不合理,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知识又缺乏,对潜在的问题和一些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当发生医疗纠纷时,病人只会抓住护士的一些细小问题加以发挥,而护士又举证不能。
从护士角色转化上分析:护士职责、范围、任务的变化,促使了传统的护理向现代护理过渡,过去以生活护理和执行医嘱为主的护理方式,现在要转变成为医生的合作者,护理上要与患者主动配合并共同参与;原来对新入院病人只注重其所患疾病,而现在实行的是人性关怀,关注的是病人,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士除完成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外,还担负着心理、社会治疗任务;以往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而现在一切要从以预防为主的需要出发,同时还要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宣教;范围上不光是住院病人,还要致力于保健人类健康并扩大到社会,对社会人群开展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
从护理工作所处困境上分析:部分卫生行政机构没有专门负责护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因此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能解决目前护理工作的困惑;高级护理职称比例远不能满足护理人员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受到影响;从护理管理者的知识层面看还存有距离,素质和能力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护士的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有的被压抑着;加之护士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工作后自我提高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极少,现代护理要求服务已提到新的高度,要用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护理问题,增加了护士工作难度,服务越好,用心越高,临床实际工作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对疾病护理问题诊断、对护理措施的落实预期结果困惑很大。
护士心理压力过大,可直接导致护士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而职业心态也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为使护士工作健康稳步发展,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稳定的工作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提高自控力这是很重要的;同样理解、关心、支持护士,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对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管理者应掌握每个护士的职业需求。近年来研究证明,压力可以直接引起身心疾患。
按照应激理论和压力原理,在不稳定的外环境中维持其内环境平衡是护理管理者的目标。作为护理管理者,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其认识到“工作就是处于压力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经历、不同个性和特长从人的需要层次出发,设法满足各层次人员的不同需求。如从个性特长上,有的个性外向,喜欢和人打交道,有的个性内向但工作条理性很强,有的文字功底好富有内涵,有的技术拔尖想成技术尖子,极个别护士存有“顺其自然”的想法,管理者要在护士的成就动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爱好上下功夫,把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人而异地给予合理工作安排,适当地满足其要求,使其在岗位上有自我实现的满足。
其次要充分调动护士的适应能力。正如以席里对适应的描述的那样,“适应最大的能力就是使任何复杂的生活都变为可能”。管理者要掌握压力适应以及应付压力的内在平衡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护理对象控制压力反应的强度,减轻各种反应加诸于护士身上的负担,如工作负荷过重、夜班睡眠不足、知识因素、护士的教育,从感情上接近护士,激发护士的集体荣誉感、事业成就感,促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以减轻护士的不平衡心理状态,并注重个性的培养和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纠正过激的认知方式。应用激励原理,引入激励机制,实行形象管理、友善管理,从护理工作的本身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护士对护理工作产生好感。
另外,掌握应对每个护士的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调查显示,紧张忙碌、应激源高的职业环境,是护士心身疾病高发原因之一。护理管理者除找出护士的压力所在外,还要认真制定缓和压力的对策,以满足护士的需求,在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资金及人的生活地位方面给予充分考虑。如按照人岗匹配原则、制定特殊的岗位人才政策,尤其是在工作环境特殊、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要给予护士优惠条件和宽松政策。如在精神科工作的所谓“挨打费”、在传染科工作的所谓营养费、外科和其它临床一线科室的“劳动强度费”,还有夜班补助费等等;或者制定一些到非临床科室的一些优惠条件,推行一线留人的对策,为护士“争实惠、办实事”,以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补偿来调动护士的积极心态。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