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提示:中医学认为汗吐下太过,伤耗津液;或失血太多,久病耗伤津血,热病伤阴后所致的秋燥为内燥。内燥为病后之主燥。症见口唇干涩,鼻干息微,口咽生疮,触之剧痛,畏慎进食;咳多痰少,痰色青黑,或痰少血多涌涌而出,胸闷憋喘,阵发疼痛;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舌黑苔裂无津,脉细无力;或伴有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和尿少等五脏内燥症状。
治疗原则为生津补血、补阴祛燥。处方用安补五脏汤加减,口渴津枯重者加生地、沙参、玉竹、麦冬、鲜芦根;心悸重者加川芎、丹参;胸胁重者加延胡索、当归;食少腹胀便溏者加陈皮、山楂、枳实;咳重者加半夏、桔梗、杏仁;水肿明显者加泽泻、猪苓、冬瓜皮;四肢关节疼痛重者加独活、秦芄、牛藤;便秘重者联用大黄苏打片或上清丸。成药可酌情使用归脾丸、肾气丸、补心丹或六味地黄丸等。外用清秋润唇膏。
除此之外,秋燥症还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因以干燥为主要症状而被误诊为干燥综合征;因有痰中带血症状而被误诊为肺结核;因有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症状而被误诊为喉肿物;因伴有其他疾病而被误诊为相应疾病加重等。
多病自古伤夏后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留细菌、病毒催发。
呼吸道、消化道,过敏高发。
今宵秋燥何处,在皮肤、五脏六腑。
心脑血管,应是中枢多多保护,便纵有,千种秋愁,更与何人说。
以上的虽然是一首“打油词”,但是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秋季的高发疾病有秋燥和呼吸道、消化道、心脑血管、皮肤疾病、过敏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等。
秋燥
秋季天气干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须养阴防燥,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常选用西洋参、燕窝、哈士蟆油、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另外,基层医生要提醒患者,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胃肠型感冒
出去玩,不小心吃坏了肚子,所以不敢爬山、不敢游泳,生怕要隔三岔五地找厕所,只得心中抱憾而作罢;眼看要开会,可是胃肠型感冒没好还腹泻了——这类“着急事儿”,谁都可能遇上过,一般人会想当然地自己吃点药对付一下。事实上,在秋天,不少人可能会患上“胃肠型感冒”。
感冒又称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当人体着凉、淋雨、过度劳累时,身体抵抗力降低,原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者是从外面空气中吸入的病毒,就可以迅速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咽喉局部发炎,出现全身症状而发病。普通感冒最典型的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咽部发干、声音嘶哑、咳嗽(干咳或痰多))、腹痛、腹泻。但一般不发热,严重者还可合并气管炎、心肌炎、急性腮腺炎等。值得基层医生注意的是,有少数感冒病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一般感冒的典型症状不明显或根本就不出现,此种病通常称为“胃肠型感冒”。这种类型感冒的特点是“先拉肚子后发烧”,由于症状貌似胃肠病,所以被误诊的病人不少。
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由于胃肠型感冒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患病后更要注意饮食调节。要注意给病人吃一些清淡的、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米粥、面汤等。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少吃多餐,根据病人胃肠道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加进食量。腹泻、呕吐严重的病人可暂时禁食,出现脱水的病人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这种类型的病人服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抗生素反而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加重胃肠道症状。可以使用藿香正气丸或者霍香正气软胶囊,有较好效果。
消化道溃疡
老王患有消化道溃疡十余年,每到秋天就“痛不欲生”,可是今年没有发作。原因是老王做了胃镜以及炭13呼气试验,诊断清楚其胃溃疡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致。经过三联用药,老王的胃溃疡彻底根治了,如果再注意保护,胃溃疡和老王要说“拜拜了”。
确实,消化道溃疡最容易犯的季节就是秋季,每年,此类病人非常多。大部分患者是由于饮食不注意而发病,还有部分胃肠病是由于职业因素造成,如工作量大、精神紧张、吃饭不定时所致。胃溃疡的症状是在饭后会出现胃部疼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正好相反,是在空腹状况下易出现疼痛反应,有时在夜间也会发生。这两种溃疡病人都是一到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病率就会增加,而且有各自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从发病的特点来看,由于肠胃内反流、胆汁酸的影响和胃黏膜本身的血流量变化,胃溃疡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比十二指肠溃疡大10岁左右。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