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cm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有叩击痛。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对于脂肪肝,专业的中医治疗,不仅副作用小,效果也比较显著,长期、合理使用可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效果。但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医生,随便找一个大夫就开始吃药的做法并不可取。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属于“积聚”与“瘀痰”范畴,症见舌质暗,可伴紫点、瘀斑,腻苔,出现率约占病人的65%。该病的发生机理,是以气虚、气滞为本,以血瘀、湿热或痰饮为标,以饮食不节、运动过少、过度脑力活动或情绪不佳、肝失疏泄为诱因,以气虚、气滞于内,肝脏络脉阻塞,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痰、瘀互结于胁下为基本病机。按照所述病机,脂肪肝可大致分为4型,其治法
1.气虚气滞型
治法为健脾益气和中,佐以疏肝解郁行气。方当以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与逍遥散,并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化裁。
全方健脾补气理气为主,兼有行血,调肝为重,佐以健脾,柴胡为升,枳壳为降。主要药物为:党参15g,炙黄芪24g,炒白术10g,醋柴胡8g,炒枳壳6g,炒白芍10g,生甘草6g,全当归10g,云茯苓24g,刘寄奴15g,益母草15g.
2.气滞血瘀型
方法为疏肝养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汤为主加减。
全方气血双调,养血破瘀,以降为主,降中有升。主要药物为生黄芪15g,元胡6g,丹参10g,川芎10g,山楂15g,不用桃仁。
3.肝胆湿热型
方法为清热解毒、祛湿化浊,主要药物为:苦参10g,土茯苓30g,苍术10g,青皮10g,陈皮6g,车前子15g,荷叶20g,甘草6g.
4.痰瘀型
方法为柔肝养血,化浊消瘀。取旋覆花汤和大黄虫丸之意加减。既要通利三焦,利胆降浊,化痰消瘀,又要防止损伤正气。主要药物为:昆布10g,栀子15g,茵陈6g,制大黄6g,土元10g,郁金10g,陈皮12g,云苓30g,旋覆花(包)10g,丹参15g,益母草15g,刘寄奴15g.
治疗过程中,病情在不断变化,应坚持中医理论指导,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坚持辨证论治、辨体质论治,实行个体化、分阶段论治。在药物选择方面必须较为严格,凡是有报道、证实有明确肝毒性作用的中药,不宜再长期给病人使用。再者用药宜少而精,不是越多越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