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病原体致病性和宿主反应过程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疾病。炎症过程在脑膜,临床重点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累及大脑实质时,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表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80%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基病毒、埃可病毒),其次为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虫媒病毒治病者约占5%。
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毒是( )
A、脑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疱疹病毒 E、流感病毒
标准答案:c 解 析::本病80%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其次为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
(二)临床表现
1.病毒性脑膜炎 急性起病,可先有数日前驱症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颈、背、下肢疼痛、畏光等,但意识多不受累,可有颈强直,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病程大多在1~2周。
2.病毒性脑炎 开始时症状较轻,为不同程度的发热,随后体温增高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出现表情淡漠、嗜睡,重者神志不清、谵妄、昏迷,或出现精神障碍。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严重得引起脑疝,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如类似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小儿偏瘫,脑神经核受累或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等。病毒性脑炎病程在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留有智力发育落后、肢体瘫痪、癫痫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 压力增高,细胞数大多在(1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围, 氯化物偶见降低。
在脑脊液检查中,鉴别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最有意义的项目是 C
A.脑脊液的透明度B.脑脊液的压力 C.糖和氯化物是否降低
D.脑脊液细胞数 E.蛋白质增高的程度
2.病毒学检查 部分患儿脑脊液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四)治疗原则
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如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微循环、抢救呼吸和循环衰竭。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五)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体温>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静脉补液。
2.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向患儿介绍环境,以减轻其不安与焦虑。明确环境中可引起患儿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使患儿离开刺激源。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讨论幻觉的内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看护和日常生活的细心护理。
3.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加强防护措施,防碰伤。在每次改变锻炼方式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正面鼓励。
4.注意病情观察、保证营养供应。
(1)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颅压。
(2)每2小时翻身一次,轻拍其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
(3)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以防因移动体位至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
(4)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如痰液堵塞、立即执行气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
(5)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作好口腔护理。
(6)输注能量合剂营养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
(7)控制惊厥、保持镇静,因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遵嘱使用镇静药、抗病毒药、激素、促进苏醒的药物等。
5.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作好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家长提供日常生活护理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作好智力训练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有继发癫痫者指导长期正视服用抗癫痫药物。出院的患儿应定期随访。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