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急性心包炎病因西方国家以特发性心包炎居首位。综合国内文献,过去常见病因为风湿热、结核及细菌感染,近年来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多。
病理
早期表现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炎症反应,出现含有纤维蛋白沉积和多核白细胞聚集组成的粘稠液体,称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由于病因的不同或病程的进展,渗出物中液体增加,渗液可为纤维蛋白性、浆液血性或化脓性等,液量由100ml至2~3L不等,统称为渗出性心包炎。炎症反应常累及心包下表层心肌,少数严重者可累及深部心肌,称为心肌心包炎。心包炎愈合后可残留细小斑块或遗留不同程度的粘连。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的渗出物,可完全溶解吸收;亦可机化为结缔组织瘢痕,甚至引起心包钙化,最终发展成缩窄性心包炎。
症状
1、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主要症状,多见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及感染性心包炎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是易变的,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和背部,呈锐痛,偶可位于上腹部,类似“急腹症”;或与心肌梗死缺血性疼痛相似,呈钝痛或压榨性痛并放射至左上肢;或随每次心脏跳动而发生刺痛。疼痛可因心包和胸膜炎症受累两个因素引起,也可能与心包腔积液时心包牵张因素有关。疼痛多在卧位、咳嗽、深吸气时加重,前倾位时减轻。
2、呼吸困难是心包渗液时最突出的症状,为避免心包和胸膜疼痛而产生呼吸变浅变速。
呼吸困难也可因发热、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腔压塞、邻近支气管、肺组织受压而加重,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大汗淋漓等。患者常采取坐位,身体前倾,使心包积液向下、向前移位以减轻其对心脏及邻近脏器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
3、全身症状可伴有潜在的全身疾病如结核、肿瘤、尿毒症所致的咳嗽、咳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体征
1、心包摩擦音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炎症导致壁层与脏层心包变得粗糙,在心脏活动时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似皮革摩擦呈搔刮样、粗糙的高频声音。心包摩擦音的特点是瞬息可变,通常使用隔膜性胸件在胸骨左缘3-4肋间、胸骨下段和剑突附近易听到。其强度受呼吸和体位影响,深吸气或前倾坐位摩擦音增强。当心包内出现渗液,将两层心包完全分开时,心包摩擦音消失;如两层心包有部分粘连,虽有心包积液,有时仍可闻及摩擦音。心包摩擦音应与胸膜摩擦音或听诊器胸件未压紧皮肤所产生的嘎吱音相鉴别;而单相心包摩擦音需与三尖瓣或二尖瓣反流性收缩期杂音相鉴别。
2、心包积液症状的出现与积液的量和速度有关,而与积液性质无关。当心包积液达200-300ml以上或积液迅速积聚时出现下列体征:①心脏体征: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音轻而远,心率快,少数人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舒张早期额外音(心包叩击音),此音在第二心音后0.1-0.13s,高调呈拍击样,是由于心室舒张时受心包积液的限制,血液突然终止形成旋涡和冲击心室壁产生震动所致。②左肺受压迫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向左后移位,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在左肩胛下角区出现肺实变表现,称之为Ewart征。③心脏压塞征:大量心包积液或积液迅速积聚,即使积液仅150~200ml,引起心包内压力超过20~30mmHg时即可产生急性心包压塞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血排量下降、发绀、呼吸困难、收缩压下降甚至休克。如积液为缓慢积聚过程,也可产生慢性心脏压塞征,表现为静脉压显著升高,颈静脉怒张和吸气时颈静脉扩张,称Kussmaul征,常伴有肝大、腹水和下肢浮肿。由于动脉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变化不大而表现脉搏细弱、脉压减小,出现奇脉。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