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加重。根据肢体缺血程度,临床上可分为3期: ① 局部缺血期: 此期以血管痉挛为主,表现为患肢供血不足,出现肢端发凉、怕冷、小腿部酸痛,足趾有麻木感,尤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少部分病人可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此期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② 营养障碍期: 此时除血管痉挛继续加重外,还有明显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即使在休息时也不能满足局部组织的血供需求,故病人足趾部可出现持续性疼痛,夜间尤甚,称之为静息痛(休息痛)。此时,足与小腿皮肤苍白、干冷,肌肉萎缩,趾甲增厚,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③ 组织坏死期: 患肢动脉完全闭塞,发生干性坏疽,先见于第一脚趾尖端,可延及其他各趾或更高平面。此后,坏死组织可自行脱落,在残端留下经久不愈的溃疡创面。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转为湿性坏疽,常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辅助检查
① 一般检查: 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试验;皮肤温度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征)。② 特殊检查: 超声多普勒检查、电阻抗血流测定和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以确定动脉阻塞的部位、范围、侧支循环等情况。
治疗要点
多采用中、西药物,手术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血管痉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及防治局部感染,力求控制病变进展,尽可能保存肢体,减少伤残程度。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即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等3项典型表现。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常在晨起或夜间时出现,咳嗽、低头、用力时加重;呕吐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呈喷射性,可伴有恶心,与进食无直接关系;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常为双侧性,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边缘模糊,中央凹陷消失,视网膜静脉怒张,早期多不影响视力,存在时间较久者有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严重者失明。
2.生命征改变: 当颅内压明显增高时,为了改善脑缺氧,机体代偿性反应而出现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故脉压增大,脉搏慢而有力,每分钟少于60次,呼吸深而慢,这种典型的生命征改变称为库欣反应。晚期失代偿时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浅促或潮式呼吸,最终呼吸、心跳停止。
3.意识障碍: 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由嗜睡、淡漠逐渐发展成昏迷;慢性颅内压增高病人,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和呆滞,症状时轻时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