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内科护理
潜伏期1~10日,一般为2~3日,可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普通型:
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有咽痛、流涕、头痛、全身不适等,多数患者止于此期。
2.败血症期突然恶寒,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表情呆滞或烦躁不安。
此期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皮肤粘膜的瘀点瘀斑,常于起病后1~2日出现,散在分布于躯干、四肢,常最早出现在眼结膜和口腔粘膜。常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
3.脑膜炎期在败血症期的全身中毒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脑膜刺激征阳性。
此期如治疗及时合理,可于2~5日内迅速恢复,完全恢复约需1~3周。
暴发型:
多见于儿童,起病更急,病情凶险,如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内死亡,可分为三型。
1.败血症型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轻重不一的意识障碍。常于24小时内出现全身的广泛性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皮下出血或坏死。休克是此型的主要表现,早期面色苍白,肢端发凉,脉搏加快,血压不稳,脉压差小。晚期四肢厥冷,口唇及肢端紫绀,血压下降,皮肤花斑,而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多正常或轻度异常,实验室可发现DIC的证据。
2.脑膜脑炎型除高热、瘀斑外,严重颅内高压为此型的特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反复或持续性惊厥,迅速进入昏迷,椎体束征常阳性。易出现脑疝而发生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表现,病情最严重,病死率极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升高,一般在20×109/L以上,中性占80%以上。
2.脑脊液检查:
此为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早期仅压力增高而外观正常,稍后外观混浊或脓性,细胞数在1×109/L以上,以中性为主,蛋白明显增加,糖明显减少,氯化物降低,沉淀涂片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3.细菌学检查:
确诊有赖于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中找到脑膜炎球菌。
①涂片镜检:脑脊液沉淀物涂片或皮肤瘀点用针头刺破,挤出少量组织液涂片染色后均可获阳性结果。
②细菌培养:血及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阳性者还应确定菌群及药敏。
4.免疫学检查:
可用特异性抗体(多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的特异性多糖抗原。也可用间接血凝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恢复期抗体效价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有辅助诊断意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
1.流行期间注意开窗通风,儿童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2.早发现早隔离患者(呼吸道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或病后不少于7日,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日。
3.菌苗预防:我国制备的A群多糖体菌副作用小,皮下注射50微克1次,保护率达90%,但维持时间短,仅3~6个月。接种对象为流行区内6月龄至15岁的人群,多年无病例出现的地区一旦出现流行则应全民接种。
4.药物预防:利福平600mg/日,儿童10mg/kg体重/日,连用5日。
关注"566执业护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护士万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微信搜索"566执业护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