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2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汇总
1.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3)生长过快。
(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2.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3.临床分期:
(1)初期: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小儿,主要表现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枕秃。
(2)激期:
①3~6个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重者可出现乒乓球样的感觉。
②7~8个月患儿可有方颅或鞍形颅。
③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以第7~10肋最明显。
④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⑤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骺畸形。
4.VitD治疗:活动期佝偻病儿童建议口服VitD治疗,剂量为800IU/d(20μg/d)连服3~4个月或2000~4000IU/d(50~100μg/d)连服1个月,之后改为400IU/d(10μg/d)。
5.护理措施:
(1)生后2~3周后即可带婴儿户外活动,冬季也要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冬季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能够透过。
(2)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800IU/d(20μg/d),三个月后改为400IU/d(10μg/d)。
(3)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400~800IU;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加强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
了解2020护考证书领取
相关推荐:
护士资格成绩查询时间 ※ 执业护士合格标准 ※ 证书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