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职称评审松绑
12月1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关于北京市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自2017年1月1日起,外语和计算考试不作为申报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这两项考试彻底与职称评审松绑。
此项政策调整将影响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
1、按照突出业绩、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职称评价导向,从2017年1月1日起,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为申报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由用人单位结合专业技术岗位需要,自主确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聘任条件。
2、对于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外语或医古文中任选一门参加考试的政策也将进行调整,北京市医古文考试也不作为申报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相应考核工作由用人单位自主确定。
3、政策调整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将与人才培养制度相结合,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之一,用人单位可根据学习时间和考试成绩折算继续教育学时。
职称对医护人员有多重要
2015年起,我国大力推行“5+3”临床医学教育模式。通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就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合格证》。
然而这只是医生晋级万里长征的第一步:5年住院医师可以晋升主治医师,5年主治医师可以晋升副主任医师,5年副主任医师可以晋升主任医师……而在这过程当中,职称晋升对于一个医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它与工资、福利待遇及业内地位等密切挂钩。
不考英语了,你还学吗
我国自1994年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称评审工作持续推进,在发现人才、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英语、论文、计算机成为中国医生职称晋升的三个难题。尤其职称英语考试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公平性一直饱受争议。
笔者认为,对于很多基层医生来说,评定职称不再考外语,的确是一件好事。毕竟大部分基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很少会接触到国外的患者,也很少使用英语,不将英语考试作为评职称的一项标准,的确有利于留住优秀基层人员,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但是对于县级以上医院的医生,尤其是北上广等大型城市的医生来说,不管英语是否纳入职称考试,对于个人发展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1、在北上广等外国友人聚集的城市,很有可能碰到外国人来医院看病。如果你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连问诊都困难,又如何保证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呢?如果不了解其他国家的习俗或者文化,也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2、虽然中国病人群体和临床治疗量都远超国外,但国内95%的诊断标准是国外的机构或者组织制定的,只有5%是国人制定的。我们要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发出中国声音,但前提是我们要先看得懂国外的指南,了解他们制定诊疗标准的规则,不是吗?
3、对于承担着科研任务的医生来说,需要大量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如果没有过硬的英语水平,是无法顺利完成科研任务的。
4、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医学科学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医学前沿动态的查询变得非常简单。不管是年轻的医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多掌握一些英语及计算机知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卫生资格视频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微信搜索"考试吧卫生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