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唑胺
乙酰唑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胃黏膜、胰腺细胞、眼睫状体上皮细胞、红细胞和中枢神经细胞中均有碳酸酐酶的分布。
该酶的主要功能是促进CO2和H2O结合为碳酸,并使碳酸再解离为H+与HCO3-.当碳酸酐酶的功能被抑制时,任何需要矿和大量而连续供应的功能活动均受到影响,如:
①肾小管近曲小管内的碳酸酐酶被抑制,H+的产生减少,H+与Na+的交换减慢,Na+重吸收减少,Na+、H2O 与重碳酸盐排出增加,因而产生利尿作用,排出碱性尿。但利尿作用很弱,且长期服用会导致耐受性的发生,故目前很少单独用于利尿,然而,它对于伴有水肿的子痫患者则有良好的利尿降压作用;
②眼内各部组织(如睫状体、视网膜、晶体)均有碳酸酐酶的存在,患青光眼时,睫状体上皮内碳酸酐酶的活性增高,眼压上升。本品抑制睫状体上皮细胞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眼压下降。 本品具有类似磺胺结构,口服吸收良好。服药后30分钟即能影响尿液的pH,1-1.5小时开始降低眼压,tmax为2-4小时,作用持续8-12小时。t1/2约为3-6小时。绝大部分药 以原形由肾小管分泌,服用量的80%在8-12小时内排出, 24小时可完全排尽。
氨苯蝶啶
氨苯蝶啶为留钾利尿药,其留钾排钠作用与螺内酯相似,但其作用机制与后者不同。它不是醛固酮拮抗剂,而是直接抑制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进入上皮细胞,进而改变跨膜电位,而减少K+的分泌;Na+的重吸收减少,从而使Na+、Cl-及水排泄增多,而K+排泄减少。
作用较迅速,但较弱,属低效能利尿药,其留钾作用弱于螺内酯。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生物利用度约30%~70%.口服后2小时起效,tmax为6小时,作用持续12~16小时。
t1/2为1.5~2小时,但无尿者的t1/2显著延长,可达10小时以上。本品在肝脏代谢,原形和代谢物主要由肾脏排泄,少部分经胆道排出。动物实验显示,本品可透过胎盘并分泌到乳汁中。
卫生资格视频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微信搜索"考试吧卫生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