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作用,包括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
(2)调节气血津液运行: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或为癥瘕,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一方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全身气机调畅,胆汁才能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如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胆汁则不能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可导致胆汁郁滞,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临床可出现食欲减退、口苦、黄疸、厌食油腻、腹胀、腹痛等症。肝病影响脾的,多称之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可出现胸胁胀满、腹胀腹痛等症;肝病影响胃的,多称之为“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导致胃失受纳和降,可出现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纳呆等症;肝病影响胆腑,胆汁排泄失常而出现郁滞,则见腹痛腹胀、饮食不化等症,重者可见高热、潮热、腹部绞痛;胆汁郁滞日久,则易生结石。
(4)调节生殖功能: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见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由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女子的生殖功能尤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贮藏血液:肝贮藏一定血液于肝内及冲脉之中,以供机体各部分生活活动所需。肝又称“血海”。
(2)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又因阴气主凝,肝阴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功能而防止出血。故明代章潢《图书编》说:“肝者,凝血之本。”肝藏血功能失职,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衄、咯血,或月经过多,或崩漏等出血征象称为肝不藏血。其病机大致有三:一是肝气虚弱,收摄无力。二是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血不得凝而出血不止。三是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3)调节血量:肝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实现的。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增量输出,当人体处于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对血液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故《素问·五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肝”。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