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
说明的现象 |
阴阳的对立制约 |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阴阳的互根互用 |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
阴阳的消长平衡 |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消、阴阳皆长 |
阴阳的相互转化 |
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或人体病证性质阳热或阴寒的变化;物极必反 |
考点32.五行的特性
五行 |
特性 | |
木 |
升发、条达 |
木曰曲直 |
火 |
炎热、向上 |
火曰炎上 |
土 |
长养、化育 |
土爰稼穑 |
金 |
清肃、敛降 |
金曰从革 |
水 |
滋润、下走 |
水曰润下 |
考点3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特点
五脏 |
六腑 |
奇恒之腑 |
实质性脏器 |
中空性的管腔器官 |
形态上多为中空而类似于六腑,但其功能特点多为贮藏人体精气而与六腑有别 |
化生、贮藏人体精气 |
传化水谷,以通为用 | |
藏而不泻 |
泻而不藏 | |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考点34.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 |
生理功能 |
胃 |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胃喜润恶燥 |
小肠 |
小肠主受盛化物、小肠主泌别清浊 |
大肠 |
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
膀胱 |
膀胱贮存尿液、膀胱排泄尿液 |
三焦 |
三焦通行元气和水液 |
女子胞 |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
考点35.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临床治疗血虚时,常常配伍补气药物 |
气能行血: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 | |
气能摄血:临床治疗气虚引起的出血时,必须配伍补气的药物,补气摄血,达到止血的目的 | |
血为气之母 |
血能载气:在治疗大出血时,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 |
血能化气 |
考点36.七情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七情 |
内脏气机 |
理解 |
怒 |
怒则气上 |
过度愤怒伤肝,可使肝气上逆 |
喜 |
喜则气缓 |
暴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 |
思 |
思则气结 |
悲哀过度,耗伤肺气,上焦不通 |
悲(忧) |
悲则气消 |
过度恐惧则伤肾,致使气陷于下而不升,肾气不固 |
恐 |
恐则气下 |
思虑过度,劳神伤脾,使脾气郁结,中焦不畅,脾失健运 |
惊 |
惊则气乱 |
受到惊吓后,会惊慌失措 |
考点37.瘀血形成因素
瘀血的形成因素:气虚致瘀、气滞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津亏致瘀。
考点38.气血津液失常的内容
气血津液失常 |
具体内容 |
气的失常 |
气不足,又称气虚 |
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注意不包括气虚) | |
血的失常 |
血虚 |
血运行失常包括:血瘀、出血、血热(注意不包括血虚) | |
津液代谢失常 |
津液不足 |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
考点39.望舌形重点
舌形 |
舌形状态 |
主证 |
胖大舌 |
舌淡白胖嫩,苔白而水滑 |
多属脾肾阳虚 |
红而胖大,伴黄腻苔 |
是脾胃湿热,或痰热为病 | |
肿胀舌 |
舌鲜红而肿胀 |
为心脾热盛 |
青紫肿胀 |
是酒毒攻心之象 | |
瘦薄舌 |
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 |
主阴血亏虚之证 |
裂纹舌 |
有明显的数目不等、形状各异、深浅不一的裂沟 |
多主精血亏虚之证 |
齿痕舌 |
舌体边缘有牙齿挤压的痕迹 |
主脾虚湿盛 |
点刺舌 |
点色红者 |
是温毒入血或热毒乘心之征 |
白点多 |
为脾胃气虚挟热毒上攻,将糜烂之兆 | |
黑点 |
血中热盛 | |
芒刺,舌面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
主邪热炽盛,芒刺越多,邪热越甚 |
考点40.问寒热重点
寒热类型 |
主病 |
临床特征 | |
恶寒发热 |
外感风寒 |
发热轻恶寒重 | |
外感风热 |
发热重恶寒轻 | ||
但寒不热 |
虚寒证 |
—— | |
但热不寒 |
壮热 |
里实热证 |
高烧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
潮热 |
阴虚潮热(骨蒸潮热) |
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 | |
湿温潮热 |
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 | ||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 |
常于日晡阳明旺时而热甚 | ||
长期低热 (气虚发热) |
—— |
发热日久不止、热度不高(一般不超过38℃) | |
寒热往来 |
半表半里证 |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 | |
疟疾 |
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 |
相关推荐:
2022卫生资格考试大纲 | 卫生资格考试教材 | 经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