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的护理措施
①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主动耐心地为病人服务,鼓励病人部分或全部完成日常活动,恢复自尊和自强的心态。
②协助卧床病人采取正确的卧姿(保持肢体功能良好的关键),保持瘫痪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关节变形而丧失正常功能),同时做到: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活动四肢,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形成、肢体挛缩等;协助病人完成进食、洗漱、大小便、坐轮椅等日常活动,满足病人需要。
③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以加强营养支持、预防便秘发生;有吞咽障碍的病人进食时,取坐位头稍前倾,将食物放在健侧舌根部,保证安全进食;如病人不能经口进食,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或鼻饲。
④排尿困难时,训练病人自主排尿,并按摩膀胱以协助之;必要时留置尿管,每4小时开放1次、每天用消毒棉球擦拭尿道口1~3次,保持尿道口和外阴清洁、干燥,每周更换尿管1次,拔管后间歇4小时后再插管,以利于尿道黏膜恢复;一旦能自行排尿,应及时拔掉尿管。鼓励病人多饮水、多排尿,以自行冲洗尿路。
⑤对便秘者,应添加粗纤维食物,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按摩腹部2~3次,促进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通便。
⑥与病人和家属一起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肢体功能康复计划,在病情稳定时及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原则是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床上与床下相结合,肢体功能与其他功能锻炼相结合,实效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合理适度,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方法包括:床上锻炼,行走训练,手的精细动作训练,使用轮椅练习等,达到精神、生理功能、社会活动能力、职业能力的全面康复。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急性脑血管疾病系指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和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脑神经功能缺失不足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血压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和独立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有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史、吸烟、酗酒、高脂血症,以及体力活动减少、摄入高盐及高动物油饮食、超重、滥用药物、口服避孕药、眼底动脉硬化、摄入外源性雌激素等,这些都是可干预因素;而高龄、性别、气候和家族史等,也是危险因素,但均是无法干预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内动脉狭窄处附壁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微栓子反复在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栓塞、反射性刺激小动脉痉挛有关,导致区域性脑缺血而反复出现刻板样雷同症状,栓塞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分泌大量溶栓酶使小栓子溶解、血管再通,临床症状缓解,TIA反复发作是永久性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血栓形成的基本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常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脑栓塞的栓子,最常来源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时附壁血栓脱落,也可由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脱落、心肌梗死或心肌病附壁血栓脱落引起,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在活动中骤然发病,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大多为多灶性、完全性栓塞,可反复发生。
脑出血是指非损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系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用力活动和情绪激动等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是最常见的诱因,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基底动脉脑桥支、大脑后动脉丘脑支、小脑上动脉支及顶枕叶、颞叶白质分支,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造成脑组织受压、推移、水肿、软化、坏死等损伤,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和脑疝,或压迫脑干而危及生命;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粟粒样动脉瘤,其次为动静脉畸形及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梭形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等,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酗酒等常见诱因影响下,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引起头痛、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关注"566卫生资格"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5报名、精华资料、内部资料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