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衡紊乱可表现为总体水过少或过多或总体水变化不大,但水分布有明显差异,即细胞内水增多而细胞外水减少,或细胞内减少而细胞外水增多。水平衡紊乱往往伴随有体液中电解质的改变及渗透压的变化。
(一)脱水
人体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的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因血浆钠浓度变化与否,又可将脱水分为高渗性、等渗性和低惨性脱水。
⒈高渗性脱水脱水以水丧失为主,与水比较电解质丢失较少,即每丧失1L体液的同时,丢失约300mOsm以下的电解质,使细胞外渗透压升高,多见于饮水不足,如高温作业大量出汗,或病人的非显性失水仍在进行,从而使水排出量增多。高渗透性脱水的特点是:①体液电解质浓度增加,血浆Na+浓度大于150mOsm/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大于140mmol/L;②细胞外液量减少;③细胞内液水向细胞外液转移,造成细胞内液明显减少。临床症状表现为口渴、体温上升及各种神经症状出现,同时还有尿量减少,进而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
⒉等渗性脱水主要是导致细胞外液的丢失。由于丢失的水和电解质基本平衡,即每丧失1L体液的同时约丢失300mOsm/L电解质,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故称为等渗性脱水。常见于呕吐和腹泻等丧失消化液,此时患者体液电解质浓度无改变。正常时,血浆Na+浓度为130-150mmol/L或Cl-与HCO3-浓度之和为120-140mmol/L;但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正常。等渗性脱水对机体损害在于细胞外液量减少而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外周血液循环障碍等。
⒊低渗性脱水以电解质丢失为主,与水相比,电解质的丢失较多,即每丧失1L体液,同时丢失约300mOsm以上的电解质,因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较正常低,所以叫低渗性脱水。病因多见于丢失体液时,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电解质所引起,如胃肠道消化液的丧失(腹泻,呕吐等)以及大量出汗情况下,仅补充水分而不补充从消化液和汗液中所丧失的电解质,从而导致低渗性脱水。此时,血浆Na+浓度小于130mmol/L或Cl-和HCO3-浓度之和小于12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增多,体重稍有减轻。如表5-1所示。
(二)水肿
当机体摄入水过多或排出减少,使体液中水增多、体重增加、血容量增多以及组织器官水肿,称为水肿或水中毒。一般是水增加致使体液超过体重的10%以上时,可出现水肿症状。引起水肿常见的原因有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水和电解质排泄障碍等,使体液增多出现水肿。水肿后,由于血浆渗透压出现不同的变化,又可分为高渗性、等渗性和低渗性水肿。
表5-1 脱水、水过多与钠的分布变化
总水量 | 细胞外液 | 细胞内液 | 总钠量 | 血浆Na+ | |
脱水 | |||||
高渗性 | ↓ | 轻微↓ | ↓ | 正常或轻微↓ | ↑ |
等渗性 | ↓ | ↓ | 正常 | ↑ | 正常 |
低渗性 | ↓ | ↓↓ | ↑ | ↓↓ | ↓ |
水过多 | |||||
水中毒 | ↑ | ↑ | ↑ | 正常 | ↓ |
细胞外液容量扩张 | |||||
等渗性 | ↑ | ↑ | 正常 | ↑ | 正常 |
低渗性 | ↑ | ↑ | ↑ | 轻微↑ |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