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细胞酶释放的因素
⒈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对于非血浆特异酶,细胞内外浓度差可在千倍以上,因此只要有少量细胞坏死或者细胞有轻度病变,血中酶浓度就可能明显升高。有人计算过只要有1/1000肝细胞坏死,所释放的酶可使血中酶增加一倍。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可达到105:1,此酶在肝脏病变时变化极为明显,可惜的是,由于测定方法不方便,临床应用不多。但对于血浆特异酶而言,由于细胞内外浓度差异小,细胞病变很少引起血中酶浓度明显升高。
⒉酶在细胞内定位与存在形式从上述酶释放的机制不难理解最容易释放入血的是胞质中游离的酶,如 ALT,LD等。而在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酶则较难溢出,除非细胞病变进一步加重,不局限于细胞膜。特别是线粒体酶,由于有两层致密的线粒体膜,往往当细胞出现坏死病变时,才开始释放入血。在一个典型的AMI病程中,线粒体AST是最后一个出现升高的酶,而且到达峰值时间也最迟。临床通过线体酶的测定,有助于判断疾病的不良预后。又如肝细胞中AST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虽然其绝对量超过ALT,但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细胞病变较轻,胞质中含有大量ALT,故血中ALT往往超过AST.而在肝硬化时,主要病变为肝细胞坏死,线粒体中AST大量溢出,血中往往AST大于ALT。
细胞膜上也含有多种酶,如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大量存在于肝中毛细胆管上皮膜上,当胆道梗阻、胆汁潴留在肝中时,胆汁酸盐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可将GGT从细胞膜上洗脱下来,而此时不一定伴有细胞膜病变。正因为血中不同酶变化机制有差异,这样GGT和ALT在各种肝胆疾病时的变化常不一致。
⒊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不少实验都证实酶的释放速度大致与酶的分子量成反比。由于临床上测定的十余种酶之间分子量差异不太大,此因素对血中酶浓度高低影响恐不如上述因素,但对酶在血中出现升高时间先后有相当大影响。例如在AMI时,血中最先升高的 CK分子量为85000,而分子量为125000的LD出现升高明显推迟。
粪便标本的采集
⑴标本应留存于清洁的便盆内,不应混入尿液或水,应挑取异常粪便,放清洁的便盒内,立即送检。
⑵检验痢疾粪便时,应挑脓血及粘液部分检验。
⑶欲检查阿米巴时,应留取新鲜粪便,立即检验。
⑷欲检查日本血吸虫时,以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后,可将采取的少量肠黏膜标本,夹于两玻片之间进行检查;若作日本血吸虫卵孵化法,应留存较多粪便。
⑸检查隐血时,应酌情嘱病人素食3天后,留送粪便检查。
⑹进行某些消化与吸收试验,应根据试验要求存留粪便。
⑺进行虫卵计数、找虫体、虫头等均应送24h的全部大便检查。
记录每次尿液收集的时间,以便计算出每小时或每分钟排尿量。也可以晚饭后禁饮12h,次晨留尿并抽血,同时测定血、尿渗量。
关注"566卫生资格"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5报名、精华资料、内部资料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