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
要点1:
概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要点2:
FAB分型
MD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MDS又分为: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RAS),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要点3:
亚型
亚型 |
原始粒细胞 |
骨髓中 | |||
骨髄 |
外周血 |
环状铁粒幼细胞(%)* |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109/L |
Auer小体# | |
RA |
>5 |
<1 |
<15 |
不定 |
(-) |
RAS |
>5 |
<1 |
>15 |
不定 |
(-) |
RAEB |
5~20 |
<5 |
± |
<1 |
(-) |
RAEB-T |
21~30 |
≥5 |
± |
<1 |
(±) |
CMML |
5~20 |
<5 |
± |
>1 |
(-) |
* 占红系细胞的百分比
# 见到Auer小体,即使其他条件不符合,亦诊断为RAEB-T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原有的FAB分类作了修订,与FAB分类相比,WHO分类与其不同的主要有:①诊断AML标准中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由30%减低至20%,故删除了FAB分类中RAEB-T型,WHO认为RAEB-T与AML的临床反应和预后相似;②新增了RCMD这一亚型;③将RAEB-T按骨髓原始细胞的比例分为两个亚型;④将5q-综合征确认为一个独特的狭窄的病种;⑤将CMML归纳入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S/MPD)。
实验诊断
要点4:
血象
本病初期血液学异常主要有贫血、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多数病例同时有3项,也有1~2项减少,并可见病态造血。
(1)红细胞
表现不同程度贫血,可为正细胞正色素性,并可为大细胞或小细胞以及双形性贫血。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球形、靶形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及(或)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正常、减少或增高。
(2)白细胞
有不同程度的质和量的变化。白细胞数减少、正常或增多,有少量幼稚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稀少或缺如,核分叶过多或减少,且有异形粒细胞(Pelger-Buet)样变。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不典型的单核细胞,内含有空泡。
(3)血小板
减少者较多见,少数病例可增多,有大而畸形的火焰状血小板,偶可见小巨核细胞。
要点5:
骨髄象
多数病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有少数增生正常或减低,伴明显病态造血。
(1)红细胞系
多为明显增生,少数增生减低,原红和早幼红细胞增多,有类巨幼样变,可见核碎裂、核畸形、核分叶、双核或多核幼红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胞质嗜碱着色不均。
图为MDS红细胞病态造血
图为MDS骨髓中红系统病态造血
(2)粒细胞系
粒细胞系增生活跃或减低,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可增高,伴成熟障碍,有的早幼粒细胞核仁明显,颗粒粗大,有的类似单核细胞,核凹陷或折叠。可有巨晚幼粒、杆状核及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而吞噬功能降低。
(3)巨核细胞系
巨核细胞量正常、减少或增多,且多为小巨核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小、畸形,含单个核、双核、多核及分叶过多,核仁明显等,此有助于早期诊断。
图为小巨核细胞
要点6:
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铁染色常显示细胞外铁丰富,大多数病例的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的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要点7:
骨髄活组织检查
多数病例骨髓造血组织过度增生,主要发现为不成熟粒细胞增多,并有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ALIP)。正常情况下,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位于骨内膜表面,MDS时此两种细胞聚集成簇,并位于骨髓中央。还可见到巨核系形态、定位异常和网状纤维增生等改变。
要点8:
免疫学检验
髓系细胞表面抗原及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是MDS病态造血的另一种表现,外周血CD3+、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减低或倒置,与MDS病态发育相关。
要点9:
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
35%~70%患者有染色体异常,骨髓细胞克隆性染色体核型改变以-5/5q-、-7/7q-、+8、20q-、-y等较为常见,此外还有11q-、13q-、17q-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