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中的缓冲对有四对:NaHCO3/H2CO3、NaHPO4/NaH2PO4、Na-有机酸/有机酸、Na-蛋白质/蛋白质。
第一对含量最多,缓冲能力强酸中毒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休克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注不足,组织缺氧,酸性代谢产物(乳酸,酮体)增多碳酸氢钠与之缓冲,使血液碳酸氢钠浓度下降,碳酸相对增多,产生代谢性酸中毒(NaHCO3↓),为休克常见现象。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后都产生二氧化碳,是体内最多的一种酸性物质,须经肺不断呼出。若肺功能障碍,二氧化碳在血中大量蓄积,碳酸生成增多,产生呼吸性酸中毒(H2CO3↑)。
1、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为弱碱性药物,在体内可直接解离成Na+和HCO3-,可与体液中过剩的h+结合成碳酸,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由肺呼出,而na+在体内存留,从而纠正酸中毒。本品作用迅速有效,产生的碳酸以二氧化碳形式经肺呼出,此种二氧碳称为“非代谢性二氧化碳”。本品可用于纠正酸中毒、纠正休克、高血钾症、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心跳复苏、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血栓、防止尿闭、估计病情等。
由于本品可促进血钾离子转入细胞内,使血钾下降,严重时可致低血钾性心律失常;纠正酸中毒后形成碱血症时,蛋白结合钙增加,游离钙相对减少,产生低钙抽搐症;如肾功能减退,可逐渐形成高血钠症,进一步使血容量扩大,可诱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如肺功能明显减退者,可发生高碳酸血症,无助于纠正酸中毒。
2、乳酸钠natrii lactas:作用机理基本上与碳酸氢钠一致。但在体内须通过肝脏转化,使钠离子与碳酸结合成碳酸氢钠。而乳酸在肝内经糖原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在有氧条件下,经肝脏乳酸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丙酮酸,再经三羧酸循环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再经红细胞内转化为HCO3-,从而发挥作用。此过程需要1-2小时,故作用缓慢而温和,常用于儿科的补液疗法及某些轻度酸中毒、高血钾症、普鲁卡因酰胺中毒伴呼吸性酸中毒、心脏骤停等,也可用于低钠血症。过量可致碱中毒、低血钾、低钙抽搐症、水钠潴留等。
3、三羟甲基甲烷(缓血酸胺)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tham:为不含钠碱性较强的有机胺。在体液中与碳酸起反应,生成HCO3-,增加缓冲碱,即使肺换气不足,也同样能发挥作用。既可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又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用于严重脱水酸中毒、急性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状态、心脏手术、心跳停止等。tham与碳酸反应生成的离子大部分由肾脏排出,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本品不良反应较多,因其在溶液中呈强碱性,易起静脉炎;大剂量可引起低血糖症、低血压、低钙搐搦症、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死亡(二氧化碳分压下 降过快之故)等。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