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药物代谢:药物灭活与体内消除的过程
1.生物转化后的结果: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2.生物转化步骤: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主要由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催化。特点:对底物选择性不高,可诱导与抑制,个体差异大
第二步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3.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能诱导酶的活性,加速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肝药酶抑制剂:如异烟肼、氯霉素、酮康唑、西咪替丁,能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敏化
(五)药物的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药物及其代谢物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后随尿排出(简单扩散)
肾小管外主动分泌到肾小管内排出(主动转运)
①药物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药物脂溶性、尿液PH有关
②分泌机制相同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排泄现象,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肾小管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2.胆排泄:药物自胆汁进入十二指肠,经粪便排出
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在小肠再被重吸收,作用明显延长。如洋地黄、地高辛
3.其他:乳汁、唾液、汗腺、呼吸道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时效关系
潜伏期(短:吸收快)----有效期----残留期(长:蓄积中毒)
(二)药动学参数
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2.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评价制剂吸收程度。可由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计算
3.药峰时间tmax与药峰浓度Cmax:反映药物吸收快慢
4.消除半衰期t1/2: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
5.表观分布容积Vd: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无实际生理意义
6.清除率: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另一参数
(三)房室模型
1.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消除速度与浓度高低无关,恒速消除。
2.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恒率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3.多次给药
稳态血浓(Css):消除和吸收速度相等。任何途径给药都需经过5个t1/2 达Css,停止给药经过5个t1/2 体内药物基本全部消除。当给药时间间隔为一个t1/2 时,首次剂量加倍可立即达到Css。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